“唐鉴公”范祖禹:品行高洁 为官正直
历史上,有许多出身寒微或家境不顺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实现人生逆袭,甚至最后留名青史。出生于四川成都的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范祖禹就是这样的典范。
小小年纪成孤儿 奋发图强登“龙门”
范祖禹,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人。他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卒于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
范祖禹雕塑。
范祖禹的命运是非常不幸的。还在襁褓中的他,就失去了父亲;几年之后,母亲又染病不起,离开了人世;接着,祖父、祖母也相继离开人世,小小年纪的他成为孤儿。在京城开封为官的叔祖父范镇,伸出了援手,把他接到自己家中抚养。虽然得到了亲戚的救济,但聪慧且有些敏感的范祖禹,内心却感到十分孤独,常常一个人独处一室发呆。每每看到有亲朋好友来到叔祖父家中做客时,他就神情黯淡,十分忧伤。不过,性格孤僻的他,却爱上了读书。叔祖父范镇家中丰富的藏书,成为他的挚爱。每天从学堂放学后,范祖禹就躲进叔祖父的书房里,孜孜不倦地读书,直到吃饭时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本。几年下来,范祖禹已经读遍了范镇的藏书。
一次,范镇在书房寻书时,无意间看到范祖禹写的读书札记,发觉其文笔通畅,思维清晰,有独到见解,赞赏不已。于是,他便把范祖禹叫到自己面前,详细询问他的读书情况。范镇听后连连称道:“此儿,天下士也!”范镇没有看错。宋仁宗嘉祐年间,不到20岁的范祖禹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中进士甲科,从此朝着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一步步前进。
默默修史十五载 不攀权贵不怕事
范祖禹中进士以后,风华正茂的他,没有选择在中央政权为官,而是接受了司马光的邀请,离开京师,前往洛阳,帮助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根据司马光的安排,范祖禹主要负责《资治通鉴》唐代部分的撰写工作。范祖禹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天天泡在西京(今洛阳)的图书馆里,查阅从长安(今西安)等各地搜罗的唐代典籍,一一加以梳理;同时,他也经常前往开封,从国子监、太学等机构搜寻唐代的书籍,并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再带回洛阳。就这样,他用了足足十五年时间,一心撰写《资治通鉴》。对于这样清苦、枯燥的修史生活,他一点也不埋怨,甘当配角,默默地为完成《资治通鉴》的修撰而勤奋严谨工作。范祖禹在《和张芸叟左司被赐资治通鉴》诗中,间接流露出修编《资治通鉴》的漫长与艰辛:“六世承平有史臣,紬书东洛布成均。网罗遗佚三千载,采撷精华十九春。天作冠篇坟曲大,上思稽古宪章新。乌台御史辞雠校,头白空余汗简人。”所以,当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全书的修撰任务后,高度评价范祖禹:“智识明敏,而性行温良,如不能言;好学能文,而谦晦不伐,如无所有;操守坚正,而圭角不露,如不胜衣,君子人也。”
《资治通鉴》修撰完成后,司马光推荐范祖禹留在西京洛阳,在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秘书省”担任从事典籍校对的“正字”一职。当时,在党争中获胜的王安石开始担任宰相,执掌朝政。早在范祖禹中进士之前,王安石就认识了这位外表有些木讷但学识渊博的年轻人。看到范祖禹在洛阳从事校对工作,王安石有意把他调回开封,拉到自己的阵营,但范祖禹并不认同王安石的变法理念,对其递来的“橄榄枝”假装不知,不予理会。恰好,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和范祖禹是很好的朋友,他专程从开封赶到洛阳,帮王安石劝说范祖禹。但范祖禹不为名利所动,坚守自己的理念,他淡淡一笑说:我的性格非常适合当下校对典籍这个职位。说罢,又一头埋到书籍中,把王安国晾到一边。
曾经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等三朝担任过宰相的著名政治家富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拒不执行“青苗法”而在宋神宗熙宁年间被强行“致仕”,到西京洛阳闲居。遭到贬谪的富弼,很少有人愿意接触,生怕惹火烧身,唯独范祖禹经常前往拜访,与他畅论国是。一来一往,年长范祖禹近40岁的富弼,与范祖禹成了莫逆之交。富弼在病重时,专门将范祖禹召到床前,授给他写给皇帝的一道临终密疏,内容主要是论述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弊端,其言辞十分激烈。富弼去世后,有朋友劝告范祖禹说:目前正是王安石位高权重、甚得皇帝器重的时候,这样的奏疏递上去,肯定会引起王安石的不满,从而连累你,替人受过。范祖禹并不惧怕,专程前往开封,把富弼的临终奏疏送达皇帝手中。所以,《宋史》高度评价范祖禹的人格魅力:“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
刻意避嫌辞要职 孜孜治学成大家
公元1086年,只有9岁的赵煦登上皇帝宝座,是为宋哲宗,但朝政全由太皇太后高滔滔把持。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人物遭到冷落,这令性格孤傲的王安石恼怒不已,很快就身患重病去世。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成员再次控制了朝堂。宋哲宗即位不久,范祖禹被调往开封,担任中央最高权力机关——中书省的右正言。后吕公著执掌朝政,范祖禹坚决要辞去这一官职。他说,作为当今宰相吕公著的女婿,我岂能也在最高权力机构任职呢?没办法,朝廷只好改变任命,让范祖禹到没有决策权力,只是负责礼仪工作的祠部担任员外郞。但范祖禹还是不答应,认为这个机构与最高权力机关关系密切,自己不宜在那里为官。朝廷又再一次改变对他的任命,让他到不参与政事的秘书省担任著作佐郎,具体负责编修已故皇帝赵顼的《神宗实录》。
《唐鉴》。
在别人看来是闲职的岗位上,范祖禹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除了尽职尽责编撰《神宗实录》外,还充分利用皇室的丰富藏书,开始自己的治学之路。就这样,他先后完成了《诗解》《古文孝经说》《祭仪》《三经要语》《经书要言》《家人卦解义》《唐鉴》《帝学》《仁皇训典》等一系列史学著作,成为北宋最重要的史学家。在范祖禹所著的史学著作中,最得后人称道的是《唐鉴》。《唐鉴》是一部重要的史评类史书,共有12卷,所论上起唐高祖,下至唐昭宗,把近300年唐代历史中事可为法戒者撮取大纲,系以论断。《唐鉴》有着鲜明的、独特的编纂特点,它清晰简明,义理晓畅;合编年、史书评论于一体;历史评论以《春秋》笔法为原则,极具震撼力、说服力。《唐鉴》所反映的史学思想也极为丰富,主要有:以古为镜,取鉴资治;倡导忠孝纲常,维护封建伦理;主张以民为本,反对暴虐无道;不信鬼神怪异,主张事在人为。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在读过《唐鉴》后曾对侍讲官感慨地说:“读《资治通鉴》,知司马光有宰相度量;读《唐鉴》,知范祖禹有台谏手段。”因为这部书名气很大“,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所以范祖禹被时人称为“唐鉴公”。凭借《唐鉴》等史书,范祖禹理所当然地跻身于北宋史学大家的行列。
为帝师规劝言行 为臣子谏言资政
范祖禹辞去重要官职的事情传开后,他高洁的品行与卓越的才华被太皇太后高滔滔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她觉得,让范祖禹当年幼的皇帝赵煦的老师无疑非常适合。担任著作佐郎不久的范祖禹,身上便增添了一个新的头衔:皇帝侍读,专门负责给皇帝读书讲学。范祖禹接受这个任命后,暗暗下决心,要认真负责,培养一个爱民的好皇帝。所以,每次在给皇帝进讲之前,他自己一定要端正衣冠,如同在皇上面前一般,然后命令子弟们在一旁侍立,开始进行试讲。只有觉得自己讲解的内容做到了然于胸,才去给皇帝讲学。人们评价范祖禹的讲学是:“开列古义,参之时事,言简而当,无一长语,义理明白,粲然成文。”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苏轼认为,范祖禹应当是皇帝的第一号讲官。
在皇帝侍读的岗位上,范祖禹扮演了一个严师的角色。据说,在范祖禹担任侍读不久,酷热的夏天到来了。赵煦于是提出,天气太热,暂停几天讲学。但范祖禹不答应,他对小皇帝说:“陛下今日之学与不学,系他日治乱。如好学,则天下君子欣慕,愿立于朝,以直道事陛下,辅佐德业,而致太平;不学,则小人皆动其心,务为邪谄,以窃富贵。且凡人之进学,莫不于少时,今圣质日长,数年之后,恐不得如今日之专,窃为陛下惜也。”赵煦看到范祖禹坚持讲学的意愿不为改变,只好收回成命,继续让范祖禹天天来宫里讲学。范祖禹在为小皇帝讲解《尚书》时,当读到“内作色荒,外作禽荒”时,看到皇帝心不在焉,没有认真领会这段话的意思,于是便拱手而立,反复吟诵这段话。赵煦慢慢回过神来,知道范祖禹是在有意提醒自己,连忙点头称是。
由于范祖禹在侍读岗位上的出色表现,不久被提拔为“起居郎”,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接着,又升任为中书省掌管起草皇帝诏令的“中书舍人”。范祖禹的岳父吕公著去世以后,范祖禹再上层楼,成为中书省的右谏议大夫。不久,又兼任国史院修撰、礼部侍郎等重要职位。任右谏议大夫没几天,他就上了第一道疏,论人主正心修身的要旨,请太皇太后每天以天下之勤劳、百姓之疾苦、大臣们的邪恶正直、政事的得失,开导皇帝之心,把这些明明白白存于心中,使今后众说不能迷惑他,小人不能进用。
担任过宰相、王安石变法的忠实拥护者蔡确因事获罪,执政的一些旧党人物要求严加惩处将其全家流放,但范祖禹不同意这种意见,他对宋哲宗说:自宋真宗赵恒乾兴年以来,朝廷不流放驱逐大臣已经实行了六十余年,今天一旦开这个口子,无疑会“流传四方,无不震耸,惧刑罚失中,而人情不安也”。哲宗最后采纳了他的谏言。
还有一次,今江苏苏州等地发生洪灾,宋哲宗便下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振救”。但一些谏官却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说,上报的灾情,有夸大成分,希望暂缓拨付。当宋哲宗征求处置方案时,范祖禹说:“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宋哲宗觉得非常有道理,及时把赈灾钱粮拨付了下去。
到宋哲宗绍圣年间,赵煦开始亲政,便任命与王安石理念相同的章惇为宰相,有意恢复王安石、吕惠卿时期颁行的新法,范祖禹马上上书宋哲宗,极力证明章惇不可大用,皇帝没有采纳,范祖禹知道,随着新党政治人物的执政,作为旧党拥戴者的他,在中央政权的日子不会好过,便请求离开京城去地方任职。宋哲宗虽然重用新党,但考虑范祖禹做过自己的老师,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仍然准备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的新党群起反对。无可奈何,宋哲宗于是将范祖禹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范祖禹一离开朝廷,马上有人打小报告,称范祖禹在撰修《神宗实录》时,“刊落事迹、变乱美恶”,同时,还说他捏造事实,造谣说皇宫雇佣乳媪给皇帝喂奶,诋毁皇帝形象。
任何圣明的君王都经不住谗言,何况年纪轻轻的赵煦。很快,宋哲宗就改变了对范祖禹的态度。他先将范祖禹贬为武安军(今湖南省长沙市)节度副使,接着又将其贬到昭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平乐县)担任别驾一职。后来,范祖禹又被调到偏远的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贺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二地;刚落脚不久,即接到诏令,被调往宾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到了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又被贬至化州(今广东省茂名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范祖禹始终在贬谪的道路上不断迁徙,身心遭受严重的摧残,到化州后就一病不起。一代史学大家、名臣,在58岁那年就匆匆离世了。
(贾登荣)
原文链接:http://www.sczx.gov.cn/content-22e4b4fbce854a6e9a877cc6b7803b42-2c93ea827af581df017b51d44aef09ff.html
上一篇:武装起义惊敌胆
下一篇:“敏悟”诗人张元干的爱国情怀
最新加入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
2025-01-07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
2025-01-02民盟宁夏区委会召开 ...
2024-12-31足够重视起来 切实行...
2024-12-31自治区政协围绕“激发...
2024-12-31刘宁出席年轻干部代表...
2024-12-31全区党员队伍建设工作...
2024-12-31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
20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
20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
20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
20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
20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
20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
20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中央政法委:推进政法...
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