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守护好“农业芯片”——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市政协委员罗利军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有这样一个项目来自农业领域,“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
该项目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主持,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金瑞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这是中国农业界时隔8年后,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选中再次获得一等奖。这个项目第一完成人,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首席科学家罗利军。
就在几天前,10月28日,中央召开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电视电话会议。罗利军获此殊荣,实现上海市农业领域在此荣誉上零的突破。
新时代、新发展,必定是以创新技术和科学家精神为先锋,浩荡向前。“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对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选拔和表彰,正是国家重视创新、重视人才的体现。在全国树立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典型,鼓励各行业创新人才涌现,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专业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科技部联合开展,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作为本次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上海农业领域的唯一代表,其专注近20年的事业正是契合国家创新战略和打赢种源翻身仗战略目标的典型案例。
2002年,罗利军带领团队成立了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风雨19年,作为上海市农业领军人才,罗利军带领团队专注于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与评价利用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节水抗旱稻,在我国水稻科学研究、种源发展、农业绿色生产、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节水抗旱稻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并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农业发展的新选择:即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兼顾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节水抗旱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建成高水平种质资源库,造就种源翻身仗的必胜技
全球各国间种质资源的交流利用,在促进种源农业发展和科研探索的同时,也带来对国家种源安全的挑战。同时,随着国内农业研究的不断推进,资源共享和品种交流的需求日益强烈。建立种质资源库以保护本地种源、促进品种交流、深入种源利用研究,成为迫在眉睫的必要举措。
在农业领域,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其培育和种植是关乎国家粮食稳定和民生需求的大事,而稻种资源则是水稻科技创新和育种的物质基础。大学毕业后的农业农村工作经历,和在国际水稻所的进修学习,都让罗利军更早地关注国际种源保护的发展趋势,也认识到保护我国种源安全的重要性。早在1986年,罗利军就开始了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与评价利用研究,他高度关注国家水稻种质资源问题,并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开展对水稻资源库位保存体系的研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直接关系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20年间,罗利军带领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保存种质资源,建立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一库三系统”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实现了种质资源库全程信息化可追溯管理,安全保存了93科360种23万余份动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稻功能基因资源库和全国最大的生菜种质资源库。
培育节水抗旱稻,粮食安全和生态效益双肩挑
“踏水种稻五千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粮安天下使命在,滴滴汗水浇稻田。”农民、农业始终是罗利军诗句中的主角。大学毕业后的一次调研,罗利军借宿在一位农民的小屋中,与农民同吃同住,朝夕相处,深感农民的不易。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传统的种植方式让农民背负了沉重的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时,中国农业耗水量巨大,生态环境和生产活动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水稻造成的碳排放、面源污染等问题也不容忽视。罗利军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问题,并从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思考农业发展新方向。基于长期的稻种资源研究积累,罗利军带领团队在资源利用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培育出节水抗旱稻。
节水抗旱稻是既具有水稻的高产优质特性、又具有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的一种新的水稻品种类型,既可像水稻一样种植,又可像小麦一样直播栽培,节水50%、节肥30%,投入低,且节能环保。在王家坝蓄洪区,和其他水稻品种相比,节水抗旱稻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水淹16天、没顶10天的节水抗旱稻在水退去后继续生长,并获得较高产量,农民伯伯直呼节水抗旱稻为“稻坚强”。在聚焦碳中和、碳达峰的今天,节水抗旱稻旱种旱管比传统水稻种植减少碳排放90%以上,为解决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之间难以兼顾的难题提供新思路。
罗利军及其团队高度重视节水抗旱稻的推广和理论研究工作。目前,已经育成节水抗旱稻系列品种29个,其中,国审品种5个。节水抗旱稻为安徽棉花、玉米和大豆种植区,以及沿淮河低洼易涝区域的种植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浙江推进山改田,向山地要粮,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海南推进国际生态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东北减少地下水抽取,保护生态系统发挥了积极作用。种植区域已经覆盖了国内长江上游、中下游稻区,华南稻区,代表品种“旱优73”目前是长三角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品种,年种植面积达150万亩。节水抗旱稻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示范推广,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在理论方面,罗利军带领团队成员以理论指导实践,共发表学术论文279篇。2020年入选“中国高被引用学者”榜单。
专业与情怀,为国为民初心坚如磐石
罗利军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热心于科学普及工作,围绕节水抗旱稻的产生与发展,制作和发行了包括科教片、动画片、微视频、漫画丛书等系列科普作品,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科学普及两方面原创性的紧密结合。在科技成果的及时科普化和产业化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科研团队在罗利军的带领下,在资源收集研究和节水抗旱稻发展方面成绩斐然,罗利军也是多项荣誉加身。
多年来,罗利军严于律己,并勉励以踏实、诚实、严谨的态度面对科学研究;多年科研工作中培养了超过100位硕博士,为农业研究提供了大量储备人才。但这一切还不够,我国水稻种植仍然面临着众多问题,节水抗旱稻的发展任重道远。正如他在获奖后说道:“奖项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证明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现在我们要归零,以新的姿态,一步一步努力,在培育节水抗旱稻的道路上,占领新的高峰。”
原文链接:https://www.shszx.gov.cn/shzx/wyfc/content/3c9c4e4e-8cb6-4dd5-945f-e1eaf1f57ca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
2025-01-07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
2025-01-02民盟宁夏区委会召开 ...
2024-12-31足够重视起来 切实行...
2024-12-31自治区政协围绕“激发...
2024-12-31刘宁出席年轻干部代表...
2024-12-31全区党员队伍建设工作...
2024-12-31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
20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
20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
20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
20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
20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
20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
20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中央政法委:推进政法...
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