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委员风采 > 正文

探索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创新——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市政协委员张强

发布时间:2024-05-16 来源: 上海政协 作者:佚名

  

   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由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牵头,与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海荣领衔团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携手完成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20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是高端医疗装备行业首次斩获这一我国科技领域最高荣誉,亦成为产学研医融合创新的“行业标杆”。

   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和联影医疗的负责人,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强深感自豪,也深知持续坚定探索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发展使命重大。

   一家本土公司的10年作为

   12年前,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的张强,供职于一家著名跨国医疗设备公司,担任大中国区磁共振事业部总经理。

   “那时,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处于小、乱、散状态。在北京、上海的三甲医院,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的装机量几乎是零。”张强感慨地说。因为这个“短板”,几乎整个市场被外资企业垄断,不仅导致设备与服务价格虚高,还造成了严重的专利壁垒。

   张强明白,要想打破现有局面,就必须要打造出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品牌。2010年,张强辞职。2011年3月,他与一群志同道合者正式创建了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上海嘉定,这是一家专业从事高端医疗装备及其相关技术研发、生产、销售的本土高新技术企业。

   “从成立之初,联影医疗就下定决心改变行业现状,而改变的唯一途径,就是自主创新。”张强说,联影医疗的目标,是深度融合产学研医各界力量,对标国际最先进水平,实现所有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

   磁共振是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的“利器”,研发涉及学科门类繁多,技术体系精密复杂,高场磁共振更是难度极大。超导磁体和高性能谱仪是整个磁共振系统的核心,全球仅有个位数的企业具备磁共振所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张强和团队迎难而上,从所有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做起。2012年5月,装载了联影医疗自主研发超导磁体和谱仪的联影1.5T磁共振整机产品顺利通过国家测试,确认软硬件安全,性能齐全,图像对比度完全满足临床要求——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超导磁共振系统就此诞生。

   接着,联影医疗瞄准了当时几乎完全依靠进口的3.0T磁共振。通过多学科团队联合攻关,联影研制出我国首台3.0T磁共振整机产品,有力改变了我国高端影像核心技术缺乏的被动局面,甚至重构了高端医疗设备国际产业格局。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和临床应用,并构建了一套完备的生产制造与供应链体系。基于此,联影已推出多款创新的高场强磁共振设备,包括世界首台超大孔径75cm磁共振uMROMEGA、世界首款全身5.0T磁共振uMRJupiter以及一系列高端科研型3.0T磁共振,助力重大疾病的精准诊疗,服务医学前沿科研探索。

   通过10年不懈的自主创新努力,联影医疗目前已成为全球少数几家产品线覆盖全线高端医疗影像及放疗设备,并同时拥有全球领先核心技术的医疗科技企业之一,推动了高端医疗装备技术全面自主可控。“这些成绩的取得,基于国家大力推动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创新,使我们得以携手数十家顶级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先后承担十项国家科技部数字诊疗装备重点研发专项,也要感谢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能够支撑我们做最新的、加工水平最高的医疗产品,协力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张强说。

   一场抗疫之战的硬核力量

   2020年9月8日,令张强难忘。那天,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一线抗疫团队的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登上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领奖台。联影医疗荣获全国“抗疫先进集体”,是此次表彰中高端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唯一入选企业。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1月20日,联影医疗第一时间紧急成立覆盖研发、生产、售后、临床培训、供应链及武汉各分公司、子公司的“全国安全应急指挥小组”;抗击疫情期间,向全国紧急驰援1500台CT及DR设备,数量居行业之首;携手股东向疫区捐赠价值1.1亿元的设备与服务,金额居行业之首;联影智慧医疗云助力缓解武汉方舱医院及多家定点医院诊疗压力,累计远程诊断病例2万余例等。

   “当时,所有联影人都明白,公卫体系建设需要一支快速提供技术支撑的科技力量,我们必须以科技的硬核力量,责无旁贷地投入抗疫一线。”公司迅速进入应急状态,紧急生产相关设备;人工智能团队紧急研发出方舱CT和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筛查系统,并部署到抗疫一线;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联影医疗派遣数百名技术服务人员进驻各地一线相关医疗机构。“一台设备需要几千个物料,涉及近千家供应商,我们在1月中旬便组建了一支由60多人组成的‘抗击疫情供应链作战群’,紧急联系产业链企业协同复工。”

   针对病毒传染性强的问题,为避免医患感染,张强率领联影医疗科研团队为医院提供了两类设备,一是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的天眼CT,医生无须进入扫描间,设备通过智能识别患者身体部位,就可以自动完成患者摆位和扫描等流程;二是搭载“可视化曝光”技术的X光设备,医生在安全范围内可实现隔室遥控曝光,在减轻医生承受辐射剂量的同时,也减少了医患接触。联影还与上海市公卫中心合作上线全国首个“u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这是业界首款综合肺炎整体与局部影像特征、根据肺炎影像精确分诊的AI全流程解决方案,能在病毒筛查、诊断、预后等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帮助医生定量分析、分流患者、辅助决策。

   令张强欣慰的是,自主创新的民族品牌,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出色的答卷。“远程医疗、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抗疫中,我们以新技术硬核抗疫,也延伸了产业链。”

   一位政协委员的履职关注

   身为农工党党员、上海市政协委员,张强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责,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建言。

   他注意到,近年来,上海在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中取得了快速发展,出现一些创新型龙头企业。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创新资源的投入聚焦度不够,研究方向相对分散,机构之间缺乏规模化的协同创新合作,导致上海在生命科技领域难以吸引更多国际高端科研人才,整体创新效率有待提高,集成创新能力不足,较难产生规模效应和国际影响力,

   如何打造世界级的科研平台,从而提升临床医疗机构与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的合作研发协同能力?如何发挥龙头企业的管理和制度优势,从而促进其在创新活动中的牵头作用?如何围绕产业链和临床医学创新链的建设目标集聚和培养国际水准的高端人才?2019年年初,在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张强在“关于培育医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议”提案中,提出了上海在生命科技领域创新机制上亟待思考和解决的3个关键问题。他建议,在相关部门指导下,由龙头牵头成立医疗科技创新研究院,整合包括上海市、张江和国际医学园区的创新资源,涵盖大学、科研院所、服务机构、临床医疗机构等,建立创新联合体,培育整体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国际一流的专业科技创新中心。提案建言得到承办单位市科委的支持采纳。

   “科技创新是拉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去年,围绕激活上海高质量发展动能,张强再次建言,在现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突破既有单位边界与管理体制限制的集成创新体系,着力打造上海独特的创新模式。“在我所设想的医疗科技创新联合体中,若能以龙头企业牵头进行组织,将不仅可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创新能力挖掘,更可同时聚焦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坚持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战略方向,以全产业链方式渗透,实现创新链和价值链融合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也是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重要体现。无疑,创新联合体机制的合理设计,可同时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两大功能,达到一举两得,甚至一举多得之功效。”

   张强说,这也是联影医疗一直以来的探索实践之路。


原文链接:https://www.shszx.gov.cn/shzx/wyfc/content/2f25f105-63bb-4ad1-b650-3c6967ec3ec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