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湿地银行”建设试点中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16 来源: 江西政协新闻网 作者:佚名

  ● 章克敏

  江西自古以来拥有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 2021年 8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湿地银行”建设试点,首批建设试点实施范围为进贤县、都昌县、万年县、南丰县、资溪县、崇义县、上栗县。“湿地银行”通过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湿地生态产业化经营、湿地生态品牌创建等多种途径,促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建湿地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新格局。

  当前,全省“湿地银行”交易第一单已由南昌市进贤县与西湖区达成交易协议,正根据《江西省“湿地银行”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湿地银行”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但在“湿地银行”试点运行过程中,遇到湿地列为一级地类后,我省湿地范围、分布、面积等数据面临较大调整;“湿地银行”试点建设统筹协调难度较大,落地见效存在一定困难等方面的难题。

  为促进我省“湿地银行”试点建设,建议大力完善“湿地银行”运作机制,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此,建议:

  以维护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为主线,强化湿地生态治理。加强统筹联动,在省级层面建立“湿地银行”建设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完善标准体系,压实湿地总量管控责任和湿地保护主体责任,走出一条适合省情的湿地生态治理新路。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科学开展湿地资源盘点、登记和修复,推进湿地后备资源入库,持续提升湿地生态质量。遵循相关技术标准科学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尽可能采用乡土物种,形成多样化的群落结构和自然景观。

  以发展壮大湿地生态富民产业为特色,推动湿地生态产业发展。通过财税奖补措施,鼓励和指导湿地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开展适度经营,有序发展生态种养、生态旅游、自然科普教育等湿地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引导村集体利用小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点建设,形成资源集聚效应,构建小微湿地群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实施湿地生态品牌建设计划,建立湿地生态产品认证体系,广泛宣传推介湿地生态产品,促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充分发挥科研院所有关专家和团队的技术优势,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为增强“湿地银行”造血功能、深度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保障。

  以创新湿地生态治理投融资机制为重点,打通湿地绿色金融通道。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以政府投资项目为引领,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湿地资源生态修复投资,推动“湿地银行”落地生根。在部分重点县先行先试,以贷款担保、入股、技术合作以及购买、租赁相关权益等方式,发展“政银担”“政银保”“银行贷款+风险保障补偿金”“税融通”等投资方式,改善湿地修复投融资环境。构建可交易的湿地生态产品产权制度,确立以托管、租赁、抵押担保为主要形式的经营权实现方式,盘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积极建立湿地后备资源产权主体和湿地修复投资主体“握手”机制,依法建立损失分担、风险补偿、担保增信等机制。

  以实现湿地总量管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为导向,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加强“湿地银行”相关培训宣传力度,专项开展湿地占补平衡指标申报登记与核算、湿地后备资源盘点和登记等工作,为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市场参与者提供政策咨询服务。维护好湿地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化管理平台,与“赣服通”相关板块对接,打通湿地修复和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渠道,及时让湿地银行主办者、开发者以及公众共享生态信用供需信息。相关部门在湿地银行的设立、生态信用与信贷内容的确定、生态补偿监测与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好审核和监管职能,严格用途管制规则,防止生态补偿滥用。坚持效果导向,建立以湿地占补平衡指标登记数量和交易数量、湿地后备资源登记数量以及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等为主要指标的“湿地银行”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者系省政协委员,民盟抚州市委会主委)


原文链接:https://jxzx.jxnews.com.cn/system/2022/04/15/01959936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