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拓展“两山”转化通道 加快推进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发布时间:2022-04-16 来源: 江西政协新闻网 作者:佚名

  ● 李美君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强调要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践行“两山论”,加大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不断将其变成“金山银山”,取得了较大成绩,生态优势已成为江西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

  我省“两山”转化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两山”转化过程中,社会各界对“绿水青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认识、理解和设计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两山”转化的一套完整体系。为此,建议:

  探索建立“两山”双向转化机制。探索“生态+”模式,发展以生态农林牧渔业、生态修复及采掘恢复等为主的绿色农业,以绿色旅游业、绿色餐饮业、绿色文化产业等为主的绿色服务业,推进农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对于生态环境资源较匮乏的地区,通过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引导产业布局、倒逼结构转型。强化环境硬约束推动去除落后和过剩产能,严格环保能耗要求促进企业加快升级改造,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进入“第一象限”,实现“两山”的转化。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基点,提升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水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抓紧编制实施2030年碳达峰行动计划,推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倒逼形成以绿色为底色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

  建立健全产权制度。一方面,全面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全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全覆盖。尽快界定各类生态资源产权主体,明确确权登记的原则、技术、规范等,确保确权登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制定产权主体权利清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产品“归谁有”“归谁管”和“归谁用”等问题,形成多元化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主体。另一方面,健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制度。通过政府管控或设定限额的方式,积极开展绿色增量、清水增量等责任指标以及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推进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林权等自然资源权益交易。

  建立生态产品监测机制。加快构建生态监测网络,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立生态资源区域实物账户、功能量账户和资产账户;摸清生态资源存量底数和流量现状,将有关指标作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自然资源基础数据监测,为开展资源资产定价、审计、监管等提供依据。

  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是建立生态产品监测机制,摸清生态资源存量底数和流量现状,加强对自然资源基础数据监测,将有关指标作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完善生态价值核算机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准确把握经济主体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活动情况,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生态效益,为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信息基础、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三是创新绿色金融体系发展,设立“两山”绿色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绿色产业发展等绿色发展领域的项目。创新绿色信贷模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的发放力度。积极借鉴“两山银行”“湿地银行”“森林银行”等典型做法,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模式。

  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一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市场交易体系,实现“绿水青山”可交易,探索建立市、县两级森林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制度,鼓励生态产品利用型企业参与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解决生态产品市场需求主体缺失问题。二是积极探索生态资源变资本的市场交易机制。在森林、湿地等不同生态产品领域开展资源资产化、证券化、资本化改革。三是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反映生态产品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生态要素价值、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南昌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原文链接:https://jxzx.jxnews.com.cn/system/2022/04/15/01959936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