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五个新城”建设:见物也须见人

发布时间:2021-12-21 来源: 上海政协 作者:佚名

  

  本市“五个新城”建设方兴未艾、成果初现,调研中看到人城融合、园城一体的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及建设图景,深感震撼。新城建设重硬也要重软,革新也要续旧,见物也要见人。

  软硬兼施,着力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五个新城”在把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的同时,还应在培育和践行市民生态文明素养上下够功夫、用足气力,且要把人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融入新城规划建设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方面。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生态意识及健康生活习惯。实施垃圾分类,崇尚节俭生活,不铺张、不浪费,友好对待自然,懂得珍惜和维护生态环境。针对学校不同年龄段学生,宣传教育要各有侧重,要重视把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素养和对新城、对上海、对国家的责任认同紧密联系起来。二要有效借助相关机构及社会组织的力量,为广大学生和市民开设生态文化课程或讲座传授生态文明知识。通过有针对性的生态专业教育,使学生和成人懂得生态文化系统运行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从而自觉改变行为模式,合力共创生态文明。除此之外,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还要将生态文明教育全面渗透到社会、自然、人文学科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各育作为其载体的目标,同时更多地通过让学生和成人参加旅游观光、社会调查、建言献策、做志愿者等活动,践行低碳绿色理念,增强生态友好责任。三要以美育为载体推进学校与社会携手合作,把艺术教育和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学校和社区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合作,多层次开展美育和艺术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学生和市民文化理解、审美感知和人文素养,从而陶冶情操、温润心灵。

  传承文脉,做到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城在“新”字上做文章,无可厚非。但城市的神韵,诞生于悠久历史的积淀。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定要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让人们知道新城引领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生活形态,是在前人智慧和基础上对过去城市发展合理元素的提炼、吸收、渗透和创新。新城建设要努力使遗存中、典籍中、文物中的上海在穿越时空中活态呈现,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善待历史遗存,并以“新”续“旧”,推陈出新。守正方能创新。“五个新城”规划建设,务必要把低碳绿色和生态友好的理念贯穿始终。2009年世博会筹备期间,浦江两岸开展“风模拟”试验,旨在通过优化建筑与街坊布局,形成城市风廊,让城市季风进入到城市内部,以节约电力资源、减少城市污染。殊不知,在上海开埠一百多年的城市建设中,在这方面早就有过“天人合一”的探索之路。比如,老式石库门和一些新式里弄的设计,就体现了很强的环保意识。其独到之处在于:房子层高都在三米五左右,顶楼上有“三层阁”隔热层,底楼有高达两米半的“架空层”,底楼四周墙角都有通风气孔,使架空层内外空气流通,既能保护建筑材料不损坏,也起到了防潮作用,而且在客堂的南北方向还能形成惬意的“穿堂风”。新城规划建设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要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并使过去城市发展中的合理要素能在未来生活中加以充分体现;又要围绕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的目标,积极践行低碳城市理念,让低碳绿色和生态友好成为城市形象、品质和责任感的重要标志。

  见物见人,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新城。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公众参与不是形式和门面,不是光统计人数和频次,关键是看公众参与的成效。市民听证会和研讨会是需要周密设计的,涉及主持人对会议的把控,参会人的代表性,发言时间掌握和针对性,认证研讨会结果处理,包括对意见建议的整理、归纳、提炼等。为此,建议相关方面进一步改进并深化这项工作。要努力提高新城治理水平,切实增强公众体验度和感受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全面建设低碳、绿色、环保的新城。譬如,在新城建设中,可以也应该深入推广大数据收集和人工智能识别装置,实现干湿垃圾自动归位;通过大数据计算,在不同的气候环境和气温条件下,采取不同供电模式,用人工智能调节用电,等等。另一方面,依托“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平台,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提升民众生活的舒适度和便捷性。在推进新城数字生态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把人的感受度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出发,以公共服务为落脚点,全方位营造舒适便捷生活、极致服务和品质体验,既公平面向每一个人,又兼顾不同人群特点、提供差异化的数字服务,打造更加宜居和有温度的城市。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原文链接:http://www.shszx.gov.cn/node2/node5368/node5382/node5400/u1ai10945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