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补短板谋创新推进体医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1-12-21 来源: 上海政协 作者:佚名

  

  体医融合是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抓手。目前上海“体医融合”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体医融合政策有待细化。《“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等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虽明确提出:“要加强非医疗健康行为干预,以及构建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体系。”但体系化、针对性的实施细则以及配套政策法规还未颁布,使得体医融合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此外,体育、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职责交叉重叠、边界不清晰,虽然部门政策都提到了要重视体医融合工作,但缺乏具体的投入政策,导致政策碎片化,体医融合难以全面深入推进,有限的资源也不能实现精准供给和最优配置。

  二是健康促进中心建设有待推进。一方面,缺乏社会力量投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中心建设和运营的相关政策,特别是土地政策、财税政策和运动风险防范的政府兜底政策,导致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中心建设用地难、运营难;另一方面,缺乏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中心建设的标准,导致项目设计、运行、管理的针对性不足,影响建设水平和质量。

  三是专业人才和技术有待加强。缺乏体医融合的人才,成为深入推进体医融合的重要障碍。现有体医融合领域的研究主要由体育院校承担,医疗卫生系统关注的不多。体育院校培养的运动康复人才无法获得临床资格、运动公共卫生人才又缺乏相应的职业岗位对应;而医学院刚开始注重运动康复人才培养,培养单位少,采取的医生在职培训方式“杯水车薪”,培养质量与效果难以保证。同时,医生的诊断观念也以“医学补救”为主,不注重体育手段与方法的应用,治疗方法及手段相对单一,尚缺乏非医疗健康干预的有效模型、技术和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防治体医融合手段和方法库尚未建立。为进一步推进上海体医融合发展,我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设立体医融合协同创新示范区。一是将推进体医融合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为重大项目,纳入市、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范围,抓实抓好。二是将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体系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相关部门经费预算,探索医中有体、体中有医、医体并重及社区体医融合模式。三是推进高校、企业、医院、科研院所成立体医融合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申报科技部重点实验室,对体医融合关键技术进行创新突破,资助若干体医融合健康促进项目,如社区健康师项目、体医融合防治糖尿病项目、老年人防跌倒项目、健身行为干预项目等。

  在制约体医融合的关键障碍上进行政策突破。建立由卫健委、体育、教育、民政、发展改革、老龄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体医融合从业人员资格制度,在医院、社区设立相应岗位,严格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形成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循环;建立运动伤害保险制度,构建运动风险合理分担机制;探索社保支付体医融合相关服务项目的政策等。

  加大社区运动与健康促进中心建设。研究制定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中心建设的相关标准,大力推动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的标准化,并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提升全民健身参与水平和质量,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建立具有中国人群特点的运动处方库;开展智慧健身区域服务示范,切实解决群众健身难、健身促进健康效益定量评估难问题,打通体医融合的数据共享障碍。

  在医疗系统推广“运动是良医”的行动计划。把运动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将“体医融合”纳入医院评级的指标体系中,纳入医生职前职后教育等。推进运动处方门诊和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中心“进医院”,发挥临床医生和健康管理人员在科学健身行为干预中的积极作用,将体力活动水平作为基本生命体征,纳入医生问诊的内容体系中。在医疗系统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健身运动,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作者系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副主任、体育界召集人,上海体育学院院长)


原文链接:http://www.shszx.gov.cn/node2/node5368/node5382/node5400/u1ai10946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