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会议 > 正文

关于有效激发天津消费市场活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11-11 来源: 天津市政协 作者:佚名

  九三学社天津市委会

  作为首批纳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试点城市,要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消费增长,通过鼓励商家优惠、加强政策补贴、提升金融助力等,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助推天津市向高质量消费阶段迈进。具体建议如下:

  1.依托数字化网红经济,结合天津区域传统文化特色,进一步促进消费增长。一是建议每年在节假日期间举办“天津旅游文化节”,可设置相声专场、传统技艺展览、名小吃品鉴等活动。二是建议邀请直播大V带货推广老字号,拉动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购物板块,鼓励开展“网络预订、无接触式配送”、“社群电商团购”新模式,组织“直播带货比拼”活动,培育网络销售新热点;在餐饮板块,加强传统售卖与外卖平台合作,支持“无接触”外卖服务,开展优质外卖配餐评选活动;开展天津市家常菜网络大赛活动,帮助餐饮企业利用新媒体开展新营销,培育餐饮网红店、网红达人,丰富津城餐饮文化内涵。三是建议借鉴西青区姚村夜间小吃街的成功模式,取长补短,在成熟的居民聚集区规划夜间经济带(块),设3-5处网红打卡地,打造夜间经济商圈,借助线上快速传播优势,推广云消费模式,打响“吃在天津”、“玩在天津”、“最美津城”、“哏儿都”等具有天津特色的旅游文化名片,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提高消费活力。

  2.找准消费需求,合理规划精准推动潜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除了吃喝玩,非刚性需求也有巨大的挖掘潜力,如现行的车牌摇号,天津市普通车个人摇号中签率不足1%,70多万参加摇号,仅5千余人中签,数据说明有大量居民有买车的意愿。建议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汽车牌照配置,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摇号,如一个户口本上的家庭成员已有车牌号,不再享受“取消限购摇号”;如一个家庭常住本地10年以上未有车牌号,持户口本可享受“取消限购摇号”政策。这样,即满足有刚需的家庭配置车辆,又拉动内需,加快汽车产业更新换代,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汽车消费板块,开展汽车消费促进活动,根据购买汽车的价格给予不同的补贴额度,让消费者享受实惠。

  3.加快打造市区两级示范步行街、商业街,支持重点商贸企业发展冷链物流。鼓励大中型商业综合体发展电商直播,打造老字号直播基地,组织知名直播电商服务机构对接出口转内销外贸企业,支持重点商贸企业发展冷链物流,帮助开拓国内市场。组织雪花啤酒、津酒等重点商贸企业,组织海信广场、万象城、大悦城、万达等大中型商业综合体,7-11、华润万家等品牌便利店开展促销,进一步方便市民社区消费,让商家和市民真正得实惠。聚焦时段,紧盯中秋、国庆、“两节”和“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开展消费促进活动;抓好精品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带的打造,实施精品景区建设行动,把“哏都天津”纳入央视“品牌强国工程”,推动文旅跨界融合发展。

  4.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消费示范项目,发展绿色消费新业态。培育、整合乡村示范项目,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完善便民店、农贸市场、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重点依托各类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发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新业态。在疫情面前,建议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消费业态,如“云旅游”、“云购物”直播。通过“政策+平台+载体”组合联动,激发消费市场活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持续推动消费市场回暖并保持稳定增长。开展消费券促销活动,多措并举搭建促销平台,持续推动家电更新消费。

  5.聚集优质消费资源,打造享誉国内外的天津品牌。发展品牌经济,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新品首发;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消费商圈,推进智慧商圈建设;加快商业街提档升级,重点开展老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商旅文体联动示范项目;促进传统百货店、大型体育场馆、闲置工业厂区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中心等新型发展载体转变。

  执笔人:杨方方,九三学社成员,长城(天津)质量保证中心有限公司副部长,高级工程师


原文链接:http://www.tjszx.gov.cn/yzjy/system/2021/11/11/03000527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