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说“井”

发布时间:2021-08-21 来源: 四川省政协委员会办公厅 作者:佚名

  

  井是凿地取水的深穴。凡是人烟曾经密集过的墟市、村庄、集镇,乃至都市、皇宫,其地下一般都会有水井的遗存。汉字“井”字,最早见于《周易·井卦》:井的卦象是上为水,下为木。朱熹注曰:“井者,穴地出水之处,以巽木入乎坎水之下,而上出其水,故为井。”古代的水井多用竹木结构做井壁,《周易·象辞》说:“木上有水,井。”朱熹注:“木上有水,津润上行,井之象也。”描述了木质井壁、井栏、井圈的水井形象。

  在没有自来水的时代,人类与水井的关系相当密切,对于不能逐水而居的人们,就更加须臾不可分离了。凿井而饮,引水灌园,临井汲泉,蒸醴酿酒,是华夏祖先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因此,人们将故土称为乡井,把街衢叫作市井,将出门在外视为背井离乡。

  早期的水井一般是土井。但是,由于泥土井壁经水后极易坍塌,使井水浑浊,井水变浅。华夏先民们为了保持井水清澈,让井壁经久耐用,发明了多种保护井壁的方法,筑井的技术也日趋完善。从有关资料来看,筑井的发展过程大体上有土井、竹井、木井、陶井、石井和砖井。

  华夏凿井技术的发明与发展,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有言道,水到渠成,修渠引地表水,渠道成而水流至。但对于凿井者来说,并非总能这么自然而然。井窟虽成,却不见水,也是常有的事,使得挖井成了无效劳动。由此,古人神秘其事,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花开两枝”,一是技术性,一是风俗性。

  凿井风俗的形成,特别是其中充满神秘色彩的部分,又不单纯派生于凿井的实践经验。它的形成,受到民间信仰习俗的影响。如,冰冻三尺的寒冬,破土掘井多有不便,这是经验;可是,参天悟地的古人,将此融入乾坤阴阳的理论之中,便增出天地玄虚的味道来。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之语:阴气极,则北至北极,下至黄泉,故不可以凿地穿井。千万别把阴气理解为一夜北风寒,那样就亵渎了古人的神思畅想。阴气极属于阴阳五行学说的范畴,引来论说凿井,实在不是就井论井的话题了。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凡是圣贤诞生的地方,其山川灵秀也反映在存于圣贤故宅的水井上。在曲阜尼山,有一口孔母井,这口井与孔母祠、尼山石室构成纪念孔子诞生地的独特景观。尼山孔母井有曾子、颜子铭文为记。明朝《孔颜孟三氏志》记载:“孔氏井在尼山以东,曾子井在徐州北九里山,颜子井在陋巷内,独孟氏无以井传。”清康熙十一年春天,邹县孟庙前正在演戏,突然日中声震如雷,庙前地陷出圆痕,众人仔细一看,居然是一口井。于是第二年修庙时,砌井壁装井栏,并且题写了“天震井”三字为记。

  江西婺源县是宋代大儒朱熹故里,在朱子故宅有一口古井。据传说,北宋哲宗绍圣五年,朱熹的父亲朱松出世,朱宅井中有白气如虹而出。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的农历九月十五日午时,朱熹诞生于龙溪寓舍时,朱宅古井中有紫气如虹从井中而出,一时祥云缭绕,紫气东来,云蒸霞蔚,朱熹额上有北斗七星,星宿中有二十八宿,人们以天人感应的思维方式,以为朱熹是文曲星下凡,称朱宅古井为虹井。

  古人没有冷藏箱,可是富有聪明才智的古人懂得体察物理,巧加利用。如水井,汲取之外,又开发出其它用途,比如用来藏物保鲜,这一用法自古沿袭下来,民间广泛使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介绍了一种苞肉做法,蒸熟的夹肉食品,要悬井中,去水一尺。这其实是用以保鲜。天气热,隔夜的食物易变馊。将食物悬于井中,转天味道不变,这是古代短期的保鲜法。

  秋季用来贮藏果品,保鲜期更长。清代《金鳌退食笔记》:“枣有弱枝、密云、璎珞诸种,甚甘脆,食则浆流于齿,每岁八月初,收枣入锡瓶,封口悬井中,寒冬取出用,如初从树摘者。仲秋采摘,藏于井中,至寒冬新鲜如初,保鲜期长达三四个月。”所有这些,都得益于水井的清凉。

  记得孩提时在农村老家,曾有一块小菜园,东北角柳树下有一口老式的水井。井台的一侧,有青石砌就的水槽,与简易的水道相连接,通向各家大大小小的果菜畦。井台上有一架辘辘,配有井绳和水斗汲水设施。那时,除了人畜饮用外,园内的树木果蔬靠它来浇灌,盛夏酷暑靠它来冲凉,故土难移乡井难忘,乡井是与乡情联系在一起的。

  水井的妙处在于冬暖夏凉、清澈透明、甘甜可口。盛夏,井水拔凉拔凉,冷峻而又清冽。在冰箱没有进入农村之前,水井就是人们的天然冰箱。在地里干完活回到家中,将西瓜放进刚汲取的井水里,浸泡一会儿便有冰镇效果。吃凉面条时,把刚出锅的热面,放到井水里,然后在咸菜缸里捞出一根胡萝卜,剁成细末,再拿根刚从地里摘来顶花戴刺的嫩黄瓜,切成丝,放上芝麻酱,吃到嘴里,真是美味至极,顿觉凉爽。

  水井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在水井中藏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水井能引发文人墨客思古之幽情,人们可以以井为证,以史为鉴,使逐渐退出城乡生活的水井,重新焕发出历史的光辉,成为人文景观的载体。

  (李学朴)


原文链接:http://www.sczx.gov.cn/content-22e4b4fbce854a6e9a877cc6b7803b42-2c93ea827af581df017b5c49b96b0af3.html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