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于秀明: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27 来源: 江西省政协 作者:佚名

  人类从农村走向城市,农村是我们的“原乡”。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乡村的独特价值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高度,就“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出部署安排,并提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难点依然在农村。“仓廪实而知礼节”,农为国之本。人类从农村走向城市,农村是我们的“原乡”。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乡村的独特价值。一是赓续农业文明的独特价值。千百年来,人们讴歌农业文明,礼赞大地的馈赠。毛泽东“喜看稻菽千重浪”,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陆羽写《茶经》,曾安止作《禾谱》。农业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而且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弘扬乡土文化的独特价值。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以江西为例,全省有近5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248个省级传统村落、175个中国传统村落,有婺源江岭梯田、新干战国粮仓等一大批农业遗迹。附着在这些遗产、遗迹上的历史记忆、生活哲学,是我们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三是涵养生态文明的独特价值。生态宜居是城乡人民的共同追求。乡村的森林草地、河流水系,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容量,也涵养了城市。绿色生态不仅是物质载体,而且是精神家园。四是推进基层治理的独特价值。郡县以下乡绅自治有着悠久的历史。“义门陈”教人“守望相助,敦亲睦邻”,陆九渊教人“诗礼传家,俭以养廉”,黄庭坚“遗子万金不如教之敦睦”成为千年村规,到处都彰显着基层治理的智慧结晶。老祖宗的美德嘉行、微言大义里,蕴含着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密码。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观念,既全面把握、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精准发力。

  培根铸魂,强化创新理论的引领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变化最大的是农村,受益最多的是农民。这一切源自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指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承接红色记忆,赓续红色基因,在农村继续学习、宣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

  有扬有弃,强化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尊重民俗又移风易俗,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大力倡导“守望相助”“敦亲睦邻”“诗礼传家”“礼义廉耻”等优良传统,努力形成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村新风尚。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如“高价彩礼”“豪华大墓”“攀比买车”等,既约法三章,立规明纪,又注重引导,循循善诱,坚决治好影响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心病”“顽疾”。

  破障畅流,强化城乡资源要素的支撑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人才流通机制,打破部门之间的工作壁垒和城乡之间的条块分割,发挥县城对接城市文化资源、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构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畅通流动的制度性通道,为人才、资本下乡扫清障碍,着力解决精神文明建设资源匮乏、人才不足等问题。

  加大投入,强化公共服务的硬实力。不断挖掘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有效载体,发挥各类载体的阵地作用、聚力作用、辐射作用,提升“城乡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枢纽作用,打造城乡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格局,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质增效、提档升级。提高文明村镇创建参与率,拓展创建载体,打造“秀美乡村”“休闲农业”等品牌。

  联建共享,强化组织引导的执行力。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创新村民理事会等手段,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联建共建、走深走实,让更多农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处,从而自觉自愿参与进来、行动起来,真正使精神文明建设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

  (作者系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原文链接:https://jxzx.jxnews.com.cn/system/2024/11/25/02070873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