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社情民意 > 正文

应建立与国际标准相协调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发布时间:2021-08-16 来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 作者:佚名

  民进会员、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赵鑫反映: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对于有效监控食品安全,提升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几十年努力,我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互补充。内容上包括通用标准、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规范标准、检验方法标准等四大类;数量上涉及强制性标准483项,推荐性标准1135项,总计1618项。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标准更新频率、强制性标准占比、国际标准采用率、体系的系统性等方面仍不完备。

  一是我国食品国家标准低于国际标准。在食品安全管理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食品安全标准趋同趋势越发明显,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国际标准采用率已经高达80-90%,而我国对国际标准采用率还不到40%。不仅食品质量标准、控制食源性危害方面的标准大量低于国际标准,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也与国际标准有极大差距。例如,发达国家对于进口食品生产企业要求其取得HACCP或者ISO体系认证,而我国对进口食品生产企业提出的要求竟然远远不及国内食品生产企业的核查标准,这让许多境外生产企业钻了空子。最好的食品才能出口,但大量劣质食品堂而皇之的入关,造成我国在食品全球贸易战下极为被动。

  二是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更新速度慢。发达国家的食品技术标准修改周期一般是3-5年,而我国的很多食品技术标准制定和修改严重落后于技术和现实发展的需要。据统计,我国食品添加剂现行国标,有超过40%已经10年甚至10年以上没有修改过。例如, GB 25571-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活性白土》中砷的测定,按GB/T5009.76-2003的砷斑法进行测定,而GB5009.76-2014在修订后早已删除了砷斑法,而GB 25571-2011至今都未做及时的更新修订。更近一步说,有些标准看似更新很快,但换汤不换药,对国际标准的采用并不及时。例如,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国际标准更新之后,基本在2年之内均能更新采用,而我国4年之内对应更新的比例不到20%,这种更新频率根本不足以应对时代的需求。

  三是判定标准和检测方法衔接性不足。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GB2760-2014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强制性标准虽然详细规定了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品种和检测方法等内容,但却存在基础标准中允许使用食品种类大于检测标准中食品种类,而导致使用相应添加剂的食品有限量要求,却没有检测方法。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也常出现两个检测标准互相打架的情况,例如,对于香蕉这种热带水果来说,GB2763作为强制标准要求检测时采用全蕉,而GB/T20769则要求检测可食用部分。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不同标准得出不同结论。虽然这只是小的瑕疵,但也体现出标准的适用性研究不足,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

  为此,建议:

  一、尽快修订我国现行的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的食品安全标准。令人欣慰的是2020年2月15日实施的GB2763-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在涵盖的农药残留限量数量上首次超过了国际标准,并且制定了77种尚未在我国批准使用农药的残留限量,标志着我国农药残留标准制定进入了新阶段。国际标准不完全是先进和科学的代名词,但它是判断各国标准是否构成食品国际贸易技术障碍的依据。深入研究国际法典食品标准,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不断提高我国国际标准采用率,对提升我国食品质量和生产工艺,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极为重要。

  二、及时调整不系统不配套不实用的国家标准。针对现行标准体系中同一食品在不同的标准中分类、指标限量不同,出现重复矛盾的情况,及时清理、统一老旧标准,尽量出台“食品统一分类标准”。在修订标准时,广泛征集多方意见,特别注意收集一线检验技术人员从实际工作中发现的标准交叉或矛盾;关注新设备和新技术,不断审查现有标准是否已经过时,及时淘汰老旧检测方法,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应性。

  三、积极加强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实质性参与程度和话语权。在食品全球贸易背景下,发达国家为了限制国外食品入侵、规避本国高端技术外流,不断提升食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是食品出口大国,蔬菜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专家学者要积极参与食品国际标准化工作,以技术标准引领企业发展升级,消除部分国家对我国食品行业的偏见。标准的制定往往牵扯一个行业,甚至整个产业链相关企业和组织的协同、几代人的辛勤探索,在提高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同时,必须加强我国食品标准的基础性研究,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努力获取国际食品贸易的话语权。


原文链接:http://www.sdzx.gov.cn/articles/ch00027/202103/0d50e31d-4095-4490-80d0-5d5eb5d779d2.shtml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