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委员风采 > 正文

乡村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01 来源: 山东政协 作者:佚名

  
王兆华

  

  
高中强

  

  
董甜

  

  
王希明

  

  

  张兆明

  

  
王炳春

  

  进一步挖掘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潜力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王兆华【省政协应用型智库专家、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

  我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较早、基础良好、类型丰富,整体水平较高,但在带动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方面还不够明显。建议:

  健全乡村特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农村电商,健全完善流通体系,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畅通销售渠道。充分挖掘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加大对柳编、版画等非遗和传统手工艺等的培育开发力度,拓展产业开发覆盖面,带动农民经营性收入提高。

  延长乡村特色产业链条。加大乡村特色产业就地延链、补链、强链力度,把依托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产业链延长带来的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推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全面提高工资性收入。推广乡村“致富工坊”模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乡村特色产业,充分挖掘农村就业潜力,进一步带动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学习借鉴浙江“强村公司”发展模式,支持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成立公司,独立或合作开发乡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把产业融合发展增值收益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更多地分配给农民,持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创新乡村特色产业补贴政策。立足我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际,探索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品种培优、绿色生产等方面的生产性补贴和贷款贴息、农业保险补贴等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

  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

  助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中强【省政协委员、“汇智强农·界别同心汇”牵头委员、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数字农业部部长】

  近年来,“齐鲁灵秀地 品牌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持续提升,但全省农产品品牌仍存在小、弱、散的问题,品牌价值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优质不优价”问题依然突出。为此,建议:

  加强政策引领,统筹谋划品牌建设。将品牌建设纳入全省各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引导经营主体增加品牌建设投入,调整优化产业、品种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品牌农产品生产布局和农业品牌体系。

  推进标准化生产,夯实品牌质量基础。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关键环节管理,推动全链条标准化生产。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和农产品数字化“身份证”建设,逐步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注重品牌打造,提升品牌含金量。依托各地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加强品牌农产品包装标识使用管理,提高识别度和使用率。探索建立品牌信用制度,将品牌信誉纳入国家诚信体系,强化品牌保护,大幅提高失信成本,健全品牌保护联动协助机制。

  强化宣传推介,畅通产品营销渠道。支持举办农民丰收节、采摘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发挥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为生产企业与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对接服务。支持建设境外中国农业展示展销中心,搭建国际农产品贸易合作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去”。

  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以蔬菜产业为例

  董甜【寿光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科长】

  近年来,寿光市以“数字+”推进蔬菜产业变革,坚定向数字化要效益、要价值、要竞争力,力争创新拓展“寿光模式”,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趟出一条新路子。目前,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种质资源缺乏信息化统筹共享。省内科研院所、种业公司品种研发存在同质性、重复性。二是核心技术水平亟待创新。设施农业专用传感器技术水平不高,精准性、稳定性、耐用性较差。三是智能设备推广缺乏政策支持。物联网设备价格较高,应用中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建议:

  积极推进种业资源信息化共享。由主管部门牵头,建立种质资源信息保护和利用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各科研机构、企业上报相关种质资源性状、生理、表型、抗病抗逆性等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加快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支持引导专业公司开展科研创新,研发适合高温、高湿、强光照大棚环境,性价比高、推广性强的物联网传感设备。同时建议由省级层面牵头,尽快研制出台数字农业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通用标准,引导数字农业健康良性发展。

  持续加强数字农业政策支持。针对农业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设立扶持补贴政策,把智能农机具等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加大对智能、复式、高端产品的补贴力度,让农民买得起、用得上,逐步推进农业生产智慧化。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快农业大数据的智慧化应用和推广。

  发挥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王希明【沾化冬枣协会会长、滨州新合数科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多年来,沾化冬枣协会不断创新机制、优化服务,积极助力冬枣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在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一些发展瓶颈:

  一是沟通机制不完善。很多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未与主管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系制度,行业信息和诉求难以及时反映给部门,会员企业也不能及时掌握有关政策信息。二是服务功能不健全。一些农产品行业协会功能单一、服务不足。三是品牌管理不到位。目前,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多呈现散乱状态,农户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由于缺乏协会的统一指导和管理,导致品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为此,建议:

  完善联系机制促交流。把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作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统筹谋划,加强指导,建设强有力的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体系。

  建强服务平台提质效。拓展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农业商标品牌指导站等服务平台,综合开展政策咨询、技术支持、维权援助、纠纷调解、宣传培训等活动,规范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强化品牌管理树形象。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由特色农产品协会统一管理公用品牌商标,实行统一的种植标准和质量管理,达到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目的。同时,通过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和品牌联盟,建立完善品牌营销和监管机制,打击各类冒用、滥用公用品牌行为,进一步保护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

  协商互动

  王兆华【省政协应用型智库专家、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

  请问下一步我省将如何抓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张红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把现有产业做大做强。巩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优势,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提振行动,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

  二是推动产业链条向农业农村延伸。启动和扩大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主要用于延伸产业链,鼓励建设一批与农村、农民离得近的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把二三产业主体尽量留在农村,把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

  三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抓大不放小,给农村留足空间,让农民直接从事特色种养、农村电商、农家乐、民宿等特色产业、小微产业,从经营身边的“小特产”直接受益、直接增收。

  发展产业同时,还要密切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让小农户从乡村产业发展中受益。

  张兆明【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齐鲁师范学院副院长】

  我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请问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把乡村文化优势转变为乡村产业优势?

  王炳春【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我省是文化大省、非遗大省,非遗资源蕴藏极其丰富。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动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常势,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展现文旅担当。

  一是高标准建设非遗工坊。目前,我省培育打造县级以上非遗工坊2320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其中认定省级非遗工坊60家。2023年,统筹财政资金1000万元,重点支持30家非遗工坊建设。我们将加强非遗工坊品牌创设,优化非遗工坊建设路径,带动更多群众通过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实现就业增收。

  二是高质量发展传统工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合理挖掘利用非遗资源,对木雕、石雕、书画、柳编等有助于群众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传统工艺项目进行重点扶持,用产业链思维谋划打造乡村特色产业。

  三是高效率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坚持整体布局、系统谋划,支持各地深入挖掘、合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打造16个精品旅游产业集群和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塑强乡村文化产业根基。依托8个国家级、62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加大培育创意设计、手工艺、美术等产业优势细分领域,推出一批优势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和领军企业,选树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四是高水平促进文旅融合。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精心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休闲度假产品提质升级,持续丰富“乡村好时节”品牌内涵,支持有条件的区域整体连片开发,打造不少于10个民宿集聚区、20个精品文旅名镇和4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

  


原文链接:http://www.sdzx.gov.cn/articles/ch02343/202408/45c8126f-64ad-4a1c-9753-828bfac39f9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