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内参 > 正文

全民“大健身”共享“大健康”

发布时间:2024-08-10 来源: 陕西政协网 作者:佚名

  □ 记者 殷博华
全民健身事关全体人民的福祉,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提升三秦百姓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关键举措。
8月6日,省政协召开“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对口协商座谈会,与会省政协委员、党派团体代表、专家学者与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汇聚一堂,共谋发展良策。
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刘勤社表示,虽然我省逐步迈进体育强省行列,但仍存在资源配置不均、体制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稀缺和基层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等问题。
“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是全民健身的基础。”省政协委员、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院长李亚军建议,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中省资金,精心打造一批以“大健身”促进“大健康”的特色市、县、乡、村(社区),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补齐场地和设施短板,让群众健身有去处。
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雷晓康在调研中发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目前未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资源共享平台,部分“体卫融合”与“体医融合”项目难以落地实施。
雷晓康建议,应加快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政策协同机制,消除部门间的信息壁垒,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相互补充和衔接,以实现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的资源整合与协同运作。
针对委员们提出的问题,省体育局副局长徐鹏表示,将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健身健康评估激励机制,统筹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进一步办好各类主题赛事和“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凝聚以“大融合”促进“大健康”合力。
如何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丁建岚认为,推进“医体融合”和“体旅融合”是关键。
1月,我省出台《陕西省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完善体育旅游产业链条,推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户外运动与旅游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我省持续推进“医体融合”和“体旅融合”,进一步优化了棣花古镇、漫川古镇等特色景区环境,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但还存在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景区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目前,我省体育、文旅与康养产业融合模式不明晰,暂未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文化、经济态势‘三位一体’的可持续性发展局面。”丁建岚建议,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完善基础服务配套和产业链条,尝试引入“悦榕”“亚特兰蒂斯”等知名休闲度假酒店,以高质量服务水平引领体育文旅康养产业全面发展。
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曹增武建议,可借助大数据和新媒体,打造不同类型IP,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并利用国际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加强宣传推广,加快形成品牌效应,提升附加值,提高竞争力。
省文旅厅副厅长王淳表示,今后将加强与民政、卫健、体育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尽快制定出推动“体旅融合”“体医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推动我省健身康养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除了依靠政策和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也是做强产业的重要因素。”省政协委员、汉中市政协主席蔡煜东建议,可聚焦已具备一定群众健身硬件设施的地区,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全民健身赋能,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管理效率与供给水平。
省政协常委、农工党陕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刘勤州认为,要优化运动环境,支持全民健身,以“互联网+健身”为载体打造体育运动线上平台,让群众自由选择运动场馆和运动项目。此外,支持利用山地、森林、峡谷、草地等地貌打造特色体育公园,建设健身步道,开辟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专业场所,鼓励行政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带头开放可用于健身的场所。对于可利用的城郊土地,鼓励民营资本介入建设运动场所,并加强交通、供电、供水、通信、停车、餐饮、医疗等方面的配套建设。
西安体育学院科研处处长杨涛建议,推动双元共享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完善健康数据信息管理和大数据系统等智能化体系,全面提升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服务水平,推动数字化健康陕西内涵式发展,以科技引领健康未来。


原文链接:http://www.sxzx.gov.cn/zxdt/5888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