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沃野新希望 勾勒产业好“丰”景 ——云南省政协“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6月14日,由云南省政协主办、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支持协办的“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协商座谈会在昆明召开。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鹰作主旨发言。全国和我省农业专家代表,结合实地调研和课题研究成果,立足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就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等进行了高质量的发言。本期,按照发言顺序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主旨发言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鹰:
支持云南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做强高原特色农业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受政协云南省委员会邀请,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调研组于4月下旬赴云南,就“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开展实地调研。
调研分5个专题组赴全省10个州(市)的21个县(市、区),实地考察了78个项目点,召开了33场座谈会,与基层干部群众、合作社和企业负责人、农业科技人员等深入交流。总的来看,一方面,云南省全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具有多重重要意义,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认真总结和提炼;另一方面,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持之以恒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解决,以保证高原特色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云南致力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云南特色农业发展走过了一段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阶段,走过了一段脱胎于计划经济、成长于市场经济的不平凡历程。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云南农业整体进步,成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导向和动力,也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发展。
多年来,云南历届省委、省政府持之以恒地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有许多做法值得借鉴,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主要概括为:明确战略定位和发展战略是基础,坚持高位推动、规划引领是前提,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是有效途径,强化科技支撑是保障,确保农民主体地位是关键,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调结构、补短板、扬优势、转方式、促改革。这些经验和启示,也是今后工作中应始终坚持的原则。
与此同时,必须在工作推进的指导思想和路径选择上,牢牢把握和正确处理保障粮食安全与发展特色农业的关系、发展特色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产业分工与产业融合的关系、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关系、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以确保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不走偏、不走样、高质量、可持续。
历经多年的奋斗,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逐步积累和增多。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由于家底薄、欠账多、起点较低,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和制约,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属于前进中的问题、结构性问题,同时,也存在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种业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流通整体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大,人、地、钱要素制约明显等方面。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云南新时期做强高原特色农业,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为主要途径,牢牢守住粮食、耕地、生态环境、农民利益基本盘,坚持扬优势、补短板,着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种业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着力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不断开创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新局面,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家特色农业发展示范省,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具体建议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现代化和三产融合发展根基;强化种业研发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赋能发展水平;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抓住全产业链发展关键环节,提升三产融合发展水平;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掌握政策、深化改革,破解人、地、钱要素制约;把云南打造成为国家特色农业发展示范省。建议国家将云南列为全国特色农业发展示范省,制定专门的文件或规划,明确试验示范的目标、原则、任务和要求,加强对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指导和支持力度。
全国农业专家代表发言: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刘平均:
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享誉全球
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享誉全球,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支持云南拥有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的110个县,建立品牌产业园,配套政府仓,建立全程溯源的品牌保护机制,龙头企业建立冷链物流和流通体系。根据以往的经验,做好地标品牌建设工作,可以帮助地标产品价格上涨3—5倍,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将昆明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曲靖市列入国家103个流通节点城市,可在这三地建立品牌供应链中心,形成云南流通主干网络。
三是支持云南品牌建设促进会发布云南品牌评价信息,树立云南品牌的正能量,提高云南品牌的影响力。
四是云南特色产业众多,其中,花卉、休闲食品、坚果、食用菌、道地药材、水果、蔬菜、咖啡、茶叶、旅游等产业具备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引领全球发展的资源和禀赋。可在上述产业的优势聚集区,建立国际品牌中心,依托我国主导的品牌评价国际标准话语权,细化分类评价标准,发布上述优势产业的世界品牌评价信息,由云南主导的国际品牌中心评价全球品牌,并通过以新华社为牵头媒体的国内外媒体全球传播,为云南特色农业品牌享誉全球构建良好路径。
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原司长张延秋:
要把云南纳入国家种业发展战略
云南发展种业的优势突出,是全国和全球公认的。而且云南有巨大的特色产业的用种需求,是云南高原特色种业发展的动能和机遇。
要建立健全全省种子资源保护利用研发的组织协调机制。建议云南省政府牵头成立领导小组,通过长期的规划来推动这项工作,把云南资源优势变成创新的优势。要强化种业联合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创业实验室的建设就是2.0向4.0种业的创新发展。
要加强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要在项目、资金渠道上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至于种子基地如何提升,如何支持企业走出去,建议云南积极向国家争取,在云南建设国家高原南繁育种基地。云南要申请纳入国家的种业发展战略,建立一个以小麦南繁育种为核心的国家种子繁育基地;建立国家的种子资源收集保护利用中心,要作为国家的平台来进行建设;建设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创新中心;建设国家高原续期预算资源的保护中心。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张红宇:
推动云南向高原特色农业强省跨越
云南农业增加值占比高出全国一倍,凸显了农业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云南农民收入中经营性收入占比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来自特色产业收入贡献巨大;特色产业带动的产业集群,加工产生的税收,繁荣了云南县域经济,应予以充分肯定。
按照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家特色优势农业示范省”的要求,推动云南由高原特色农业大省向高原特色农业强省跨越,一是要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大规模连片发展的产业重点给予政策倾斜,创新投融资模式及投资收益机制,鼓励相关主体直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集中力量攻关高原特色农业先进适用机械,设立面向全国的高原特色农机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吸引科研机构、农机装备制造商等开展新型高效农机研发制造。二是实施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单产提升行动。支持创建整建制单产提升示范县,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在“非粮化”指标设置上,给予云南不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而考核粮食单产提高的政策支持。三是大力提升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四是打造资源环境友好型的高原特色农业生产体系。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建设全国绿色农产品基地。五是加快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种业支撑体系。支持云南加快发展“滇系”种业,建好“国家高原南繁育制种基地”“国际花卉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六是扩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食品营养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参事李武(农产品加工流通):
争取国家支持打造若干十亿百亿级示范区
建议国家在云南筹建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国家实验室,受特殊的气候条件影响,云南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在发展大健康产业方面云南有独特的优势。要紧紧围绕原料品质评价、功能性成分提取、产品开发、加工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装备制造等开展研究,形成若干个十亿级的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区和若干个百亿级的植物提取物示范区。带动云南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实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式发展。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推动在云南开展现代商贸物流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在云南选择1至2个城市,开展现代商贸物流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发挥云南独特的示范作用。支持云南建设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云南有些示范区已经达到了国家验收标准,希望能够尽快给予认证和支持。要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利用好科技创新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议云南省积极与国家级的研发机构对接,同时发挥好地方农林科技院校、云南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作用。要系统构建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流通标准规范体系。强化流通网络建设,构建畅通的高原特色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加快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同时,加大推进品牌建设力度。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国际合作局原局长程国强(外向型农业):
开创云南高原特色外向型农业发展新局面
云南促进三产融合,实现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农业高水平开放为引领,构建高原特色外向型农业发展新格局。要把准云南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云南高原特色资源优势、差异化竞争优势和“沿边、跨境”对外开放区位优势,全面提升农产品贸易韧性和竞争力,更加突出以高水平开放促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必须契合云南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定位,深度融入“一带一路”、RCEP、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机制。打造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同时,服务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圈建设。
要更加突出发挥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独特优势,率先打造全国农业高水平开放高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政策的协同性,促进农产品出口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探索构建云南—中南半岛农产品市场一体化机制,充分发挥中老铁路等通道的辐射作用,合作建设中南半岛粮食油料供应基地和供应链网络,建设衔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产业链核心、供应链枢纽。与此同时,加快培育外向型农业营运主体和国际化人才。建议国家全面推进沿边地区高水平开放,在融资、贸易、科技、投资、准入、配额分配以及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方面给予云南特殊支持政策,共商共建中南半岛农产品供应链,将云南建设成面向我国西南地区的国际农业资源配置中心。
云南方面发言: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蒋兴明:
继续支持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云南在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地方财政支持有限及产业组织化偏低、龙头引领不强、市场开拓不足等困难和问题,需要国家各部委继续加强对云南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支持云南由资源大省向农业产业强省转变。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立体气候,为不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态环境,也为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病例,希望国家支持云南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立边境病虫害防控体系,在云南建设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云南发展育种产业有很好的条件,希望国家支持云南建设国家高原南方云南育种基地。此外,希望国家支持云南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当前,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云南已实施花卉、蔬菜、肉牛、橡胶、咖啡、奶业、三七等7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希望国家继续支持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支持云南打造茶叶、核桃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项目。同时,希望国家支持云南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云南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创建基础条件较好,特色优势明显,项目储备充足,希望国家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中给予支持。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王继华:
加强滇系种业研发与山地农机创新
为进一步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提出以下两点优化建议:
首先,建议国家和云南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滇系种业研发与创新的扶持力度。可以借鉴河南神农种业实验室和湖南岳麓山实验室的成功经验,为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注入更多资源,以吸引顶尖科技人才,特别是致力于构建育种4.0体系,以期研发出更多优质的滇系种业品种,从而提升云南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建议成立山地农机研究所。云南省综合机械化率相对较低,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云南尚缺乏一个公益性质的专业农业机械研究机构,导致云南在农机研发和推广方面落后于全国水平。因此,建议参照其他省份农科院的普遍做法,在云南省农科院内设立农机研究所,专注于山地农机、高原特色设备及智能装备的研发工作,为云南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进而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原文链接:http://www.ynzx.gov.cn/lzhc/274307.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
2025-01-07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
2025-01-02民盟宁夏区委会召开 ...
2024-12-31足够重视起来 切实行...
2024-12-31自治区政协围绕“激发...
2024-12-31刘宁出席年轻干部代表...
2024-12-31全区党员队伍建设工作...
2024-12-31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
20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
20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
20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
20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
20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
20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
20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中央政法委:推进政法...
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