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委员风采 > 正文

人民政协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彰显更大作为

发布时间:2024-05-16 来源: 山东政协 作者:佚名

  
枣庄市台儿庄区政协主席孙中坤

  枣庄市台儿庄区政协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发展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在察民情、聚民意、解民忧中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现路径,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牢牢把握政协定位这一性质特征,聚焦主责主业深耕细作。坚持党政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协商民主就开展到哪里,各方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为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凝心聚力。一是政治协商高质量。包括每位委员都要参与的全体会议协商、每位常委参与的常委会会议协商,还有各类专题协商会、资政建言会、界别协商等,要想让政治协商有价值,关键是委员建言要有“言值”,实现从政协献策到党政决策的转化。二是民主监督高质量。不断创新协商式监督的方式方法,推动完善特约监督员监督、民主评议监督、专项民主监督等行之有效的监督形式。以调研视察、提案督办等为切入点,拓展民主监督深度,体现民主监督精度,加大民主监督力度。三是参政议政高质量。把专题调研、提出提案等作为重要抓手,组织开展“广泛征稿、集体议稿、主动约稿、精心编稿、积极写稿”活动,发挥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直报点”优势,力求献计献策有用,建言资政有功,凝聚共识有效。

  牢牢把握政协委员这一履职主体,全面提升协商议政能力水平。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力量,推动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把政协委员队伍组织起来,把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把政协委员的履职积极性调动起来。一方面,认真落实“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重要要求,切实加强委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委员履职本领和协商议政水平,发挥好委员在本职工作中的骨干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切实保障委员履职的各项权利,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浓厚协商氛围。引导委员树立协商理念,遵守协商规则,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的工作,以高质量履职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

  牢牢把握常态长效这一基本要求,着力打造政协特色协商平台。擦亮“有事多商量”协商品牌。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的思路,着力打造发挥界别委员作用的聚识平台,深化委员读书活动的读书平台,讲好政协故事的宣传平台,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的特色协商平台。综合运用各种新媒体新技术,积极探索数字化工作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协助党委、政府管好用好网络阵地。坚持开门协商和开放协商,提高政协协商开放度、拓展协商参与覆盖面,把更多群众诉求纳入政治参与轨道。创新调研方式,提高调研质量,抓住关键信息、重要苗头、主要矛盾精准协商,提升协商效能,放大人民政协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张力。持续推进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和全过程人民民主机制建设,展现时代特征、政协特色、台儿庄特点。

  牢牢把握协商文化这一理念精髓,形成独特理论和文化体系。 以“和”的思想发出政协声音。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或不同宗教信仰,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音符中奏出“和”声。以“融”的境界传递政协温度。“融”有消融之意也有包容异见之意,可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促进不同思想观点表达和深入交流,在包容中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这是协商文化的精髓。以“衡”的理念贡献政协智慧。在“平等互信、公平理性、开放包容、依法有度”的原则和基础上,构筑共同思想政治基础,通过加强对政协协商文化的研究培育,形成独有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文化体系,强基铸魂践行使命,以更大格局和担当作为提升人民政协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贡献度。

  


原文链接:http://www.sdzx.gov.cn/articles/ch02343/202401/282aa605-86fa-4ea7-8535-c750b9f1ad0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