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大地之乳 万世功绩

发布时间:2024-03-16 来源: 陕西政协 作者:佚名

  □ 严维佳
著名作家白描先生是地地道道的陕西泾阳县人。
也许是因为23年前我也曾在泾阳县工作和生活过的缘故,对白描先生早有耳闻,只因他长期在北京工作而无缘谋面。直到不久前读了他最新出版的长篇纪实力作《天下第一渠》一书,又碰巧在太白文艺出版社三十周年社庆盛典时才得以相见,短暂的交流后,便萌发了写篇读后感的想法。
白描先生笔下的天下第一渠,无疑就是与著名的成都都江堰、广西灵渠并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郑国渠。
众所周知,修建郑国渠是秦王嬴政登基当年(公元前246年)力排众议作出的一项最重要的决策,并于同年开工,嬴政封受命间秦的韩国水工郑国为引泾总管,由王翦、公子龙统领调集二十万军卒民夫,历时十年艰苦开凿,于公元前237年完工。郑国渠从泾河北仲山下瓢口筑坝引水,将泾河水向东引入洛河,全长150多公里,沿途灌溉关中东部各地。
《史记》和《汉书》载曰:“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沃野,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谁能想到,本为韩恒惠王“弱秦疲秦、毋令东伐”之计,却造就了一项彪炳千秋的伟大水利工程,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宏伟大业。
二千多年后的2016年11月,在泰国清迈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会议宣布:中国“泾阳郑国渠遗址”正式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令国人兴奋自豪的同时,也令在郑国渠旁长大的白描先生夜不能寐,思绪连连,他决意在花甲之年重回故乡、重返郑国渠,用他一生的积累与成就,用他饱含乡愁的文笔,为这条大渠作传。
然而,作为土生土长、少小离家的泾阳人,在为大渠作传之前,白描的内心一定是充满敬畏的。他从小在渠边长大,这里留下了他太多童年的记忆、少年的辛酸,重访大渠,他深知自己注定无法像其他文人访客一样走马观花、雾里看花。他要像重回母亲怀抱一样,用虔诚之心去探寻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一切。正如他常说的:“作家必须做功课,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到头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味,这是大文化,失去了,作家的作品就会清汤寡水。”
于是,从2017年4月起,他从北京两返泾阳,七赴郑国渠首。半年多里,他足迹遍布泾阳及周边沿泾各县,吃家乡饭、会家乡人、谈家乡事,在家乡历史文化的情境中,查阅大量资料,寻访故道遗迹,拜访专家学者,探究历史真相,破解文化密码,为写作积累了大量带有浓浓家乡历史文化气息的一手资料。
诚然,在视野开阔、文笔细腻的著名作家笔下,白描之所以将书名定为《天下第一渠》,不仅在于它历史久远,还在于它代表着一种文明、一方文化的渊薮,犹如大地之乳,承接着久远的中华农业文化的曙光,催生着璀璨的农耕文化之花。为此,他从大渠每个时期的背景叙事入手,谋篇布局上力求以一种开放式的结构来考量、来谋划。该书上篇和中篇,作者从战国末年群雄争霸、秦国图强、欲统华夏的天下大势,到疲秦之计、郑国入秦、秦王决策、兴修大渠的雄才大略;从凿泾引水、十年渠成的艰苦卓绝,到关中沃野、风调雨顺、民富国强、六国归秦的万世之功;从汉开白渠、枝(支)渎出焉的白公,到南北朝时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渎的前秦帝苻坚;从唐兴郑白渠的三白竞流,到宋修丰利渠的丰利可期;从元王御史渠到明广惠渠;从清代以泉为源的龙洞渠到民国初李仪址兴修的泾惠渠……
虽然自秦以降的二千多年来,由于泾河水冲石击,河床下切,历朝历代的泾河取水口不断上移,郑国渠经数次改道,连同郑国当年修筑的水坝与渠首似乎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和黄土尘埃之中,但作为关中大地上的“众渠之祖”,郑国渠举锸为云、决渠为雨的传奇却从未间断。而这不绝的传奇,无一不是以郑国引泾入洛、灌溉关中沃野为初心,哺育着这方土地上丰硕的果实;无一不是秦人兴水利民、造福苍生、治水图强的性格体现,塑造着这方土地上特殊的秦人精神;无一不是土生土长的白描先生笔下值得渠岸人永远铭记的家国情怀和精神价值,饱含着这渠畔的世道沧桑和人生况味。
当然,作为积淀深厚、情系家乡的文化学者,在白描先生眼里,为大渠作传,除了看重大渠的前世,更看重大渠的今生。他在该书下篇重点写大渠和大渠哺育下的泾阳人民的命运、生活、观念和习俗,关照近年来泾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标志、文化符号、历史人物、风土人情、社会百业,连同茯茶金花、文塔晓钟、青训熔炉、关秦花开、耕稼人生,一件件一桩桩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犹如那从作者心中流淌的渠水,满载着他童年的记忆、中年的乡愁和晚年的夙愿,一起向读者呈现了出来,读来颇感历久而弥新,厚重而宏大。
读罢《天下第一渠》,走进“关中白菜心”。回想离开泾阳后,我也常回到泾阳,也曾数次游览泾河谷、张家山、郑国渠,更有幸参与过泾河东庄水库、李仪址纪念馆、安吴青训班等项目的论证与建设,自以为与作者在很多方面都感同身受。贸然写这篇读后感,完全是白描先生的这部力作感染了我,也感动了我,也似乎回应了作者的期待:“随着我的文字认识这条大渠,走进我的故乡。”
世事更迭,山河依旧;大地之乳,万世功绩;沧海桑田,大渠作证。致敬大渠,致敬白描,致敬大渠哺育下的人们。


原文链接:http://www.sxzx.gov.cn/xxyd/wscq/5711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浪漫的春天

下一篇:主动延迟的艺术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