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社情民意 > 正文

省政协委员建言 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

发布时间:2021-08-16 来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 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进一步拓宽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和激励机制”……近日,省政协委员郑向东、方文墨、张利红就如何加强我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言献策。

  郑向东

  进一步拓宽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渠道

  “辽宁一直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郑向东建议,要把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纳人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型”人才、为新兴产业提供“引领型”人才。要注重中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建立多层次的培养体系,重视高等院校、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各类创业中心、科技园区的培训资源等,加大对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的资助和奖励力度。

  如何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郑向东提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整合已引进人才,通过他们牵线搭桥,引进更多的人才。鼓励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以市场为指导、政策为支撑、载体推进的引才机制,建全服务平台。完善引才配套政策,对引进人才的配偶及子女的工作和教育要妥善安排。对于外籍人才,实行由用人单位统一购买商业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方式,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服务。对来华需办理工作许可、签证、居留等证件的急需紧缺人才提供便利服务。

  为创新科技人才的培训机制,郑向东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聚集,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校、高校建立长久联系加强合作。定期开展新技术培训,使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提高科研攻关能力。高等院校要建立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院校科技人才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方文墨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装备制造业是我省的优势、基础产业,高技能人才更多是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操作者,他们的技能高低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但目前从事制造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佼佼者更是少之又少。”方文墨呼吁,降低政策门槛对高技能人才的影响,把学历等认定的门槛儿转化为更为实际可行的标准。在高技能人才的评优评选中,将评定级别设置为同等级别的高技能人才均可享受,并突出其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注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难题、参与技术改造革新、工艺改进、传技带徒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为了促进校企合作深度开展,方文墨提出,政府要出台一些法律法规保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成立推动校企双方长期合作发展的组织机构,建立平台,信息共享。校企双方要找到利益共同点,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合作深入开展。

  为进一步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改革人事制度,方文墨建议,针对全省职业教育各市分布不均匀、办学专业一窝蜂现象,撤并一批生源严重不足、办学师资匮乏、所办专业脱离市场需求的学校。职业院校在公开招聘中打破学历、资历等限制,真正的把社会中的高技能人才招聘到职业院校,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导师。职业院校可以破格录取一些在国家、省市技能大赛中的获奖选手,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得主作为任课教师。

  张利红

  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和激励机制

  “近年来,人才流失成为制约东北振兴的重要因素。人才的数量不仅在减少,而且人才利用率也在降低。如何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正成为当前包括我省在内的东北各地政府和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张利红建议,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和激励机制。在居住条件改善、子女入学、就医、落户等多方面均为引入人才和存量人才提供更优质的生活工作环境。重点破除科技转化过程中不必要的束缚,积极帮助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资源创造条件。

  张利红呼吁,充分发挥我省高校资源多的优势,积极推进高校与政府和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持续推进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接我省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定向重点培养我省经济发展急需人才。提供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孵化环境,充分整合政府各行业部门的资源,制定促进毕业生在辽宁就业创业的金融政策和项目投融资政策。可对留在辽宁发展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工商注册、项目推介、法律咨询、资金筹措、成果转化等服务,从人才的激励、使用、发展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留住人才,实现人尽其才。

  为加大力度改善营商环境,张利红提出,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业态的政策支持力度,整体提振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吸引更多企业在辽宁投资立业。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注重新产业业态的小微企业孵化。搭建更加健全的经济产业结构,为人才留用筑巢。


原文链接:http://www.lnzx.gov.cn/wylz/wyjy/sqmy_141389/202107/t20210713_4216711.html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