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的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新的高度。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薪火相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融通,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且在中国牢牢扎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转化,激活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我们应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活力,就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深刻把握其精髓,方能有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无论是文献典籍,还是发明创造,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承,都“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华文明是具有创新进取特性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第二个结合”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通过“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新内涵。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汇聚而成的伟大文明。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复合演进的中华民族史,统一性是其主旋律、主基调。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绝不是要消除各民族文化的差异,而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能够为各族儿女铸就共同的理想信念、提供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泉和文化基石。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自信开放、兼容并包、尊重差异、善待友邦闻名于世。“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向前发展中不断兼收并蓄。它与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相呼应,与世界不同璀璨文明相互交融,这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固本开新、永葆生机的重要遵循,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不竭动力。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要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赋予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在世界文明交流中的生命力。
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只有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根深叶茂。培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就要使之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内涵与实践价值,使之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激活了传统文化生命力,在百年探索道路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结合中国实际,深刻领悟“第二个结合”中阐释的历史内涵。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文明光辉绵延不绝,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积累了灿若星辰的文明财富,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立足中国实际,与时俱进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使中华文明不断繁衍生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满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来的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中汲取养分,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深刻体悟“第二个结合”中蕴含的实践价值。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选择,也是当代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难题。百余年来,我们党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破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时代课题,让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共建共享为重要目标,既遵循人类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解决发展问题的同时,以新的文化塑造影响世界历史。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拓宽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而且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培养一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人才,使他们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内涵和实践价值,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面向未来培养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杰出人才,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激活传统与弘扬传统相结合,以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为方法,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
进一步推进“两个结合”,深刻领悟“第二个结合”重要内涵,必须培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与时代内涵,不断激发学生深入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努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育后续力量。
立德树人,明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理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继承和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这就要求我们在育人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基础上的伟大创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深刻的指导作用,使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是通过体现为新鲜活泼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来实现的。因此,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为基础,让个体成为置身现代社会的有“根”有“魂”的存在。
知行合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与时俱进的中国话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励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操守,提高人生境界,完成“内圣”的实践功夫,促进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现代社会文明转化,将内在人格力量外化于现实社会价值创造中。我们要进一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要义与时代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培养一批信仰坚定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者,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贯通起来。鼓励学生不断提升文化认知能力,在新的历史潮头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成为具有坚定文化立场、坚定文化信念和敏锐世界学术眼光的人才。
探源寻根,引导学生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己任,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国情。我们要培养一批文化传承主力军,使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激发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不断发展着的广阔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提升马克思主义学养,形成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自觉,以时代精神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努力培育“讲清楚”“求创新”“爱智慧”“肯担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弘扬者,培育具有民族情怀、家国责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
守正创新,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育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接续努力的奋斗者。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场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不断融合。今天,我们要以新的文化使命培养学生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积极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自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增添中华文明底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更加丰富的时代价值。
面向未来,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阐明和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当今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就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彰显时代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我们要使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学习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向世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倡导世界各国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造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规律性认识,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准确把握文化传承内在规律,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准确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契合,增强“第二个结合”的内生动力,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准确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演进趋势,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道路上,彰显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文明磅礴伟力。
我们要引导青年一代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引导青年一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担当,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时代责任,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认真学习和刻苦钻研中实事求是,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
原文链接:https://www.hljzx.gov.cn/llyj/202310013198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最新加入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
2025-01-07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
2025-01-06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
2025-01-03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
2025-01-02民盟宁夏区委会召开 ...
2024-12-31足够重视起来 切实行...
2024-12-31自治区政协围绕“激发...
2024-12-31刘宁出席年轻干部代表...
2024-12-31全区党员队伍建设工作...
2024-12-31
热门资讯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
2020-05-14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
2020-04-23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
2020-11-16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
2020-05-14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
2020-05-14刚刚!最高检这样说:...
2021-01-07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
2020-05-14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
2020-04-23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中央政法委:推进政法...
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