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士兵委员会制度”实践对民主监督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3-26 来源: 江西政协 作者:佚名

  ● 尹兴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加大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这一论述为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和民主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非常注重民主建设,并在军队民主监督方面作了艰辛的探索,为实现军队民主而建立士兵委员会制度。士兵委员会蕴含的组织性质、实践作用对当今政协民主监督,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士兵委员会制度的实践意义

  秋收起义部队存在着严重的旧军队烙印和农民阶级烙印。毛泽东通过对部队现状深入的调查和思索,“三湾改编”时决定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制度。为了保障士兵的政治地位和民主制度的实行,在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成员由士兵选举产生,其任务是:参加军队的管理;维护红军纪律;监督军队的经济;作群众运动;作士兵政治教育。士兵委员会在促进官兵平等、改善军阀作风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官兵除了作战指挥权不同外,在生活待遇、政治地位上不分上下,无论是官长还是士兵违反了纪律,士兵委员会都有权对其提出批评并加以纠正,形成了一种官长可以管士兵,士兵也可以监督官长的良好模式。士兵委员会制度的产生及其运行有力地促进了军队的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保障了士兵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权利,成为井冈山时期党发动群众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益尝试。

  对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启示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到了依章依规进行。1930年9月,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颁布了《红军士兵会章程》。章程对士兵委员会的宗旨、任务、职权、组织、工作等方面的都作出了比较详尽的规定。把握了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则和政治规矩,避免了军队内极端民主化的出现。2017年 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就政协民主监督的主要监督内容、监督形式、监督程序、监督机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强化了党对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领导作用。因此,政协民主监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依据政协章程和有关规定进行的协商式监督。

  重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党外监督。士兵委员会由士兵选举产生,以实现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其本身就是一种士兵群众的自治组织。士兵委员会“连无常委机关,军团常委均设机关于政治部内日常办公”,连、营士兵委员会没有专职办公,只是遇事开会研究。此外,在士兵委员会与军事机关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士委只能对于某个问题建议或质问,而不能直接去干涉和处理,士委开会必须由党代表参加,等于一个政治顾问的性质。”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更广泛地联系和团结各阶层群众,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等。因此,政治协商制度与士兵委员会制度在组织性质和监督职能方面存在共性。

  经济监督是有益的参考形式。民众参与民主监督最热心的首推经济监督,这在井冈山时期的士兵委员会就有具体表现。那时,在实行经济民主方面,一是官兵待遇平等,废除了军官小灶,军官和士兵吃一样的伙食;二是士兵委员会可以派人监厨,参与结算伙食。当时,但凡士兵委员会发现部队中在经济方面存在违反规定的现象,都会对这种行为进行惩罚。如今,财政预算的使用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政协作为民主监督机构,依法履行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能够及时的发现政府在财政预算制定、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很好的给党委、政府提供切实可行的、能真正地反映民情民意的参考意见和建议,做好建言献策工作。(作者系永新县政协委员,湘赣革命纪念馆馆长)


原文链接:https://jxzx.jxnews.com.cn/system/2023/03/17/01998960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