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委员履职 > 正文

人民政协报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福建省政协委员建言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19 来源: 福建政协 作者:佚名

  (记者 王惠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不久前,福建省相继印发《福建省高等教育十年发展规划(2021-2030年)》《福建省第二轮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福建省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实施方案》等多个重要文件,力争到2026年,4所高校、10个学科达到国家“双一流”建设标准。

  “但长期以来,作为中国经济强省,福建的高等教育发展并没有跟上经济增长速度,教育投入与需求不成正比,更存在‘摊大饼’‘撒胡椒面’等问题。”1月中旬,在福建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联组讨论时,不少政协委员对新时代全省高等教育发展“窘境”表示担忧。

  目前,福建共有89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39所、专科院校50所,但只有厦门大学、福州大学进入了“双一流”建设行列,本科院校数、本科生在校学生数、研究生在校生数、“双一流”高校数量并不理想。

  “当前,高等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更加凸显,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支撑。”省政协委员邱挺建议,超常规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尤其需要大力提升现有高校建设水平,推动有条件的本科高校尽快补齐短板更名为大学,增设医学、工科、海洋等急需紧缺科类本科高校。

  “现下,全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生师比差异较大,普遍缺少常态化的师资队伍补充机制。”省政协委员程树英认为,要“引育”并重,持续增加师资数量,引入更多博士研究生和企业高级人才作为大学教师,也可以客座(兼职)教授等方式,增加高水平兼职教师数量,提高兼职教师所占比重和质量。同时,加快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模式,深化高校人才评价体制改革。

  对此,省政协委员刘健表示赞同,同时也呼吁,还要加大对“双一流”高校的投入,“希望全省尽快启动高校差异化的学费标准调整机制,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双一流’高校的收费,以支持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并通过多方募集教育基金的方式,持续为福州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给予争创‘世界一流学科’提供更大经费支持。”

  “我们应对标国家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积极构建适应新福建建设需求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2016年,省政协委员马建荣担任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自此与教育界结缘。在分管教学工作的同时,他持续关注着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如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持续把优秀人才集聚到新福建建设中来?是他在履职过程中,最为关注的一个点。

  马建荣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对人才的承载作用,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搭建一流产学研联动平台,并注重引导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把脉问诊”,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开方抓药”,形成“群雁齐飞”阵势,加速抢占制高点。

  2022年教育部启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福建省入选9个整省(包括高校、职校、基教和就业)试点之一。在省政协委员宋志刚看来,全省应以此平台建设为契机和抓手,针对教育数字化关键核心问题,全面统筹、高位布局,尽快改变全省教育数字化发展现状,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领先优势。其中,可充分依托数字福建一体化公共数据平台和智慧教育平台基础构建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教育数据和资源的汇聚共享,进一步建设教育数字化体系。

  如何精准对接当前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全方位推动福建省经济高质量超越发展?省政协委员陈礼祺希望加快推动闽港澳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区位优势,实现人才引进和人才输出双赢局面。

  


原文链接:http://www.fjzx.gov.cn/zjwy/16560.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