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2-06-14 来源: 河北省政协网 作者:佚名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形成的过程,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中华民族历史观作为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2012年,他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2019年,他用“四个共同”阐明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核心内涵,即“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2021年,他第一次提出了“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提出,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是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民族史”的一种全新的“大历史观”。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书写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观视角。一方面,中国历史书写体系总把民族史单列一类,从司马迁写《史记》开始,“二十五史”基本上采取了以“列传”的体例将民族史写入中国史的传统。这种传统影响了现当代中国民族史的建构,即将民族史作为中国史的一个专门史来书写。在以王朝线索作为历史书写脉络时,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化内-化外”的叙事结构,其实质是“华-夷”意识的不断弥合和变奏,到今天演变为一种“边疆-中原”“汉族-少数民族”的结构意识。另一方面,现代中国民族学和民族史学以“一族一史”的书写方式完成了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编纂。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的目标,为少数民族编写简史成为当时学界的重要任务,分族别写史的少数民族史书写思路成为民族史的主流。这种“分族写史”的书写方式基本完成了“中国民族史”的书写任务,但还没有完成“中华民族历史”的书写任务。

  近100多年来,西方从未停止从历史观着手进行意识形态渗透。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历史和文化危机,西方史学界一直在讨论“什么是中国”“谁是中国人”这两个问题。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中国人种西来说”甚嚣尘上,背后的隐喻是对中国人种、中华文化乃至中国政体的历史合法性的质疑。100多年过去了,西方对中国的意识形态争夺从未改变,甚至愈演愈烈。西方学界依然在努力从历史上分化瓦解中华民族的根基,近些年来更是将日本学界近代别有用心炮制的“征服王朝论”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又出现了“内亚史观”“新清史观”等学术思潮,其背后的隐喻是否定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否定中国历史的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脉络,提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及时而必要,具有历史前瞻性和重大战略意义。面对当前西方史学理论中对冲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合法性的杂音,我们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的深层次问题。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要树立“大历史观”,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求我们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就是要准确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准确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研究。坚持以“四个共同”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加强中华民族历史研究,形成完整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重点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研究,并将业已完成的“中国民族史”的民族史学体系,逐渐转变为“中华民族史”的书写。

  第二,在大众公共文化生活中保证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知识占有率。通过各类大众媒体、博物馆资源、文艺汇演等文化形式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文化资源和作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

  第三,强化意识形态阵地意识。正确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引导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寻根,让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历史之根”,让广大的中华儿女根有所依、情有所共。

  (作者赵泽琳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民族宗教教研室讲师)


原文链接:http://www.hebzx.gov.cn/system/2022/06/14/03016857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