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坚持问题导向 让战略优势转为发展强势

发布时间:2022-04-04 来源: 江西政协新闻网 作者:佚名

  ● 揭小健

  编者按

  中共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作示范、勇争先”,提出全面建设创新江西、富裕江西、美丽江西、幸福江西、和谐江西、勤廉江西的奋斗目标,吹响了携手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精彩华章的号角。自即日起,结合“迎接二十大委员在行动”主题活动,特别推送省政协委员建真言、献良策,参政议政精品佳作,敬请留意。

  近年来,我省先后获得7个国家战略支持,战略叠加优势明显。大战略如何变成大动作,好政策如何用好用足,必须坚持问题、目标、效果导向,切实发挥国家战略对我省驱动创新、优化结构和做大总量的重要推动作用。

  要素聚集不够,政策虹吸效应不充分。政策用得好不好,产业是块晴雨表。7个国家战略涉及范围大、领域广,各政策措施间的贯通融合不够,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未充分集成,对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的吸引力不强。在鄱阳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上,相关7个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仅有1100多家,比安徽、河南、湖南等同类示范区分别少3619家、2739家和1900多家,营业收入不升反降,2020年同比下降12.06%,而同期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营收上升11.54%。

  单兵作战的多,补短板作用不突出。原中央苏区振兴战略推进中,一个国家部委对口支援一个县的强力扶持,让赣南老区迎来勃勃生机。但其它战略却多靠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在推动,存在政府唱戏、企业看戏的现象。一些地方利用国家战略招商时,简单、盲目上马的多,着眼产业分工、立足全省布局的少,对重塑“江西制造”辉煌、打造城市经济圈的动作较少。2020年江西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落后于同为中部地区的湖南和山西。公建项目补短板有差距,我省综合物流成本仍处高位,公路运输占比超90%;基础研究投入也不足,低于全国2.2个百分点。

  产业协同不够,借力政策促发展不足。国家战略要“点石成金”,各地各部门就要彻底打破壁垒,实现全域全要素一体化协同。目前看,7个国家战略以部门、地市纵向推进的居多,而以行业、板块化横向推动的少。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形成制度成果73项,但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拉动有限。能源保障方面,2020年我省能耗总量为9808万吨标煤,列全国(不含港澳台和西藏)第22位,“十四五”国家分配给我省的新增能耗为900万吨,远低于GDP总量落后于我省的辽宁、内蒙古等地。

  聚焦短板“多挖深水井”,要让好政策“好用并用得好”。越有好的政策礼包,就越要靠落实落地作保证。建议省委、省政府像抓政治巡视和环保督察整改那样,结合近几年落实国家战略的实践,对7个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情况进行一次“集中回头看”,既总结经验、把好的做法固化下来,又针对存在问题查找漏洞,列出改善清单、补齐落实短板。

  转化价值“起化学反应”,要既“引凤来栖”更“筑巢育林”。好政策要用好,体制机制很重要。建议省委、省政府牵头建立对7个国家战略实施的一体化调度推进机制,由政府搭台、让企业唱戏,打破各地各取所求、各争所需的壁垒,防止个别地方靠政策为招商而招商。要以最优政策、最实举措、最好服务,加快出台以非常之举打造天下英才重要首选地的配套政策,让企业家留在江西、让产业基础长在江西、让先进技术扎根江西。

  聚焦转型“踩油门加速”,要让好政策“助力更出动力”。政策好不好,市场最知道。市场活起来了,说明政策就用好了。建议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国家战略落地提供支持,逐步把政务、工业和监管数据等交由省级数字产业平台产业化赋能,打通散落、孤立、割裂的政企数据,帮助政府和市场主体推动监督监管、产业升级和生态培育。同时,建设省级碳排和能耗监控大数据平台,在政企协同中利用大数据强化碳排和强度“双控”管理,强化引领产业结构高质量转型。 (作者系省政协常委,省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原文链接:https://jxzx.jxnews.com.cn/system/2022/04/01/01958428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