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苦读实干 一代名臣范希文

发布时间:2022-01-15 来源: 四川省政协委员会办公厅 作者:佚名

  

  

  

  首都博物馆范仲淹画像。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其父范墉,博学而善文,历任多地节度掌书记。989年,范仲淹出生于父亲任职的武宁军(今江苏省徐州市)官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范仲淹两岁时,父亲便因病去世,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母亲谢氏,本是范墉继室。丈夫去世犹如大厦之倾,生活顿无着落。谢氏当时还年轻,贫无所依,带着她唯一的儿子改嫁祖籍淄州长山县(今山东省邹平县)、时任澧州安乡县(今湖南省安乡县)县令的朱文翰。朱文翰对范仲淹视同己出,悉心养育教导,且寄予厚望。

  安乡位于洞庭湖畔。在洞庭湖的涛声光影里,范仲淹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接受了启蒙教育,开启了他的苦读生涯。受父母安排,7岁的范仲淹曾就读于当地兴国观。他不仅早慧,而且耐苦,自励自觉,这为他后来更加发奋奠定了基础。

  随继父任职的变化,范仲淹先后流寓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淄州(今山东省淄博市)等地。在池州,范仲淹读书于州治之东青阳县的长山。后人也因此将长山改名为“读山”。

  范仲淹开始自觉磨练意志,随着学识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逐渐确立了卓尔不群的人格。

  朱文翰调任淄州长史后,年届弱冠的范仲淹回到继父的故乡淄州长山县,潜心在县南长白山的醴泉寺苦读。

  范仲淹在醴泉寺僧舍读书时,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却后用刀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将腌菜、酱菜之类切成碎末,加半杯醋、少许盐,烧熟拌粥,如此这般苦读了三年。这便是范仲淹“划粥断齑”典故的由来。

  那时,范仲淹刚满20岁,正是长身体的年纪,旦暮间却只有断齑稀粥为继,其清苦可见一斑。这就是范仲淹与众不同的地方——逆境中愈志坚,困苦中愈自奋。

  23岁那年,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求学,生活一度没了着落,有一顿没一顿的,异常艰难。然而,他孜孜求学,极度刻苦,仿佛带着使命在读书,用尽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倦怠时以凉水浇脸,饥饿时以稀粥为食,数年未解衣就枕。其读书求学之苦,达到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程度。

  先天的禀赋加上后天的努力,使范仲淹学业大进。1015年,他终于金榜题名,高中进士。朝廷即授他广德军(今安徽省广德县)司理参军。步入仕途的他,开始了忠心报国、赤诚为民的仕宦生涯。

  范仲淹先后主政苏州、开封等地,颇有政绩。后以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任延州知州,镇守西北,又被宋仁宗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相当于副总理),主持“庆历新政”改革,成就卓著。

  为政如此,为文亦不俗。范仲淹诗、词、文俱佳,一篇《岳阳楼记》荡气回肠,震撼人心,爱国情怀如浪涛奔涌,遂成千古名篇,至今感人肺腑。

  范仲淹还是一个不随俗、不折中、不苟且的人,立朝、任事、建言,每每一往无前,宁折不弯。而且,这种人无论置于何处,无论位居显要,抑或投闲置散,都会执念一处,竭尽所能,忠君谋国,利泽生民。故范仲淹终能出将入相,成为一代名臣。

  (周军)

  


原文链接:http://www.sczx.gov.cn/content-22e4b4fbce854a6e9a877cc6b7803b42-2c93ea827ce9cb8c017e51d51170200b.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