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会议 > 正文

关于加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 努力营造民族团结氛围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8-16 来源: 天津市政协 作者:佚名

  迟英杰

  天津市是一个多民族散居的沿海城市,截至2019年底,全市少数民族户籍人口41.6万多人,另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2.8万多人。全市现有1个民族乡和42个民族村,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主体是散居,局部呈现聚居状态。
民族宗教无小事。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成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做好我市民族团结稳定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建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民族团结氛围。
一、针对流动人口精准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各种渠道,唱响56个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主旋律。注意把宣传教育与树立典型结合起来,与多办实事结合起来,与排查化解民族矛盾结合起来,与加强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结合起来。尤其是在流动人口和少数民族群体比较密集的社区,把宣传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制约少数民族发展的实际问题上。通过进一步落实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将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与尊重风俗习惯、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结合起来,坚决纠正和防止发生违反民族政策、伤害民族感情的现象和行为,促进民族平等、相互依存局面的形成。
二、持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为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普及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和常识,开展“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思想教育。一要大力加强正确民族观的宣传工作。认真宣传、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强化民族平等意识,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重要性,在各民族群众中真正确立民族平等的观念,增加各民族群众的包容。二要大力宣传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事实,使人们真正认识到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各民族应相互尊重。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真正体现民族平等的精神。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一些民族关系紧张事件的酿成,就是因为对相关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的无知,或对其风俗习惯的不尊重造成的。因此,各级政府应花大力气,教育各族群众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与宗教信仰。三要大力倡导不同民族的成员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真诚合作的社会风尚。实践证明,各民族间如果没有真正的和睦相处,就很难达到真正的平等,也不可能促成团结,共同繁荣也就没有了保障。特别是在缩短差距的过程中,只有各民族间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真诚合作,才能最终达到目的。继续抓好选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典型,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评比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工作,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氛围更加深入人心。
三、强化各级干部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人。面对复杂的民族工作,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学习,提高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同时必须杜绝并纠正一切歧视少数民族群众、损害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言行,还要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清醒、坚定、真诚地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只有这样,各民族才能紧密地团结起来,民族关系才能得到有效维护与发展。加强对正确民族观的宣传工作,建立各民族之间良性互动的协调机制。相关部门要共同创造良好的大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意义深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指引下,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深入持久地组织开展好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开创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
(发言者迟英杰系市政协常委,民宗委副主任,市蒙古族联谊会会长,天津大佑钢管有限公司总经理)


原文链接:http://www.tjszx.gov.cn/yzjy/system/2021/06/02/030003678.shtml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