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加强农村圩镇建设综合治理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11-27 来源: 江西政协新闻网 作者:佚名

  ● 温圣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圩镇是小城镇发展的主要载体,圩镇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规化,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科学的规划是圩镇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完善提升圩镇整体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圩镇建设、引领乡村振兴发展。在规划中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功能,注重实用,坚持“多规合一”,规划应具有连续性、超前性、科学性,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到规划一经批准,不要擅自变更,一任接着一任干,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进一步突出地方特色,尤其是要在民房规划、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圩镇园林绿化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方面下功夫、出亮点,圩镇面貌不搞千篇一律,以彰显地域特色为主。如唐江镇可打造成产业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千年古镇,龙回镇可打造成具有红色文化韵味的宜居宜业新城镇,赤土乡可打造成具有畲乡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服务之乡。在振兴乡村,开展农村圩镇建设综合治理的过程中,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不搞大拆大建,让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地方。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标对表补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是振兴乡村建设的重要指标。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项目申报力度、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多方引进资金,特别是要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模式,加强对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全面维修。如破损和凹凸坑洼人行道、断头路、裸土路、危旧桥梁、车行道、道路护栏、路灯、边沟盖板、井盖等设施的全面管护;加强智慧化圩镇建设,引进智能化停车服务,大力建设标准化公共停车场,切实解决圩镇停车难问题;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做好雨污水分流,提升水污染治理能力;不断完善乡(镇)公共文化场所的建设和便民设施的配备,提升服务功能,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强化监管,提升圩镇环境质量。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要加大乡镇周边环境卫生的监管力度,安排专人负责及时清扫、清运垃圾,特别是农贸市场内的卫生要保持整洁,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开展不定期督促检查,督促整治好圩镇主要街道、河道、农贸市场周边和建筑施工场地等区域脏、乱、差现象,努力打造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于一体的宜居宜业新圩镇;加大圩容圩貌的整治力度,对圩镇乱象和临街面防盗网外凸开展整治,确保圩镇整洁美观;加大对乱搭乱建的拆违力度,整治管网线蜘蛛网现象,使圩镇管网线乱象得到有效整治。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新农村的新景象。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加强制度化建设,规范圩镇建设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成立由乡镇行政负责人任组长的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和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使圩镇管理工作平稳有序;明确牵头部门和建立职能部门联系督导和协调机制,牵头部门要定期召集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圩镇建设的重要事宜,督促职能部门经常深入乡(镇)指导,及时解决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部门的执法权限要下放到圩镇管理机构,方便乡镇执法人员高效行使执法权;加强圩镇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培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管理水平、执法能力;把建设工作纳入振兴乡村的考核范畴,制定统一考核标准,形成齐抓共管建设合力。 (作者单位:赣州市南康区人社局)


原文链接:https://jxzx.jxnews.com.cn/system/2021/11/26/01946186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