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遗落昆明老城的“一颗印”

发布时间:2021-11-20 来源: 四川省政协委员会办公厅 作者:佚名

  

  走过全国许多地方,对国内的一些建筑模式非常感兴趣,如陕北的窑洞、云贵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等,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还是昆明的一种古老建筑格局:“一颗印”。

  

  宅院外观方整,如一块印章“盖”在地上。

  “一颗印”,单单听这种称谓,就已经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和疑问了。什么样的建筑格局叫做“一颗印”呢?在昆明旅游期间,我非常关注“一颗印”,有意识地游览了昆明地区“一颗印”集中的地区。“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住宅:毗连式“三正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墙,一般无窗,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整个宅院外观方方整整,远观和俯瞰,均如一块印章“盖”在地上,所以当地人俗称这种建筑格局为“一颗印”。

  

  “一颗印”老宅大门。

  世世代代的昆明人就住在这与现代钢筋水泥大厦形成鲜明对比的建筑物中,清净无尘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对于“老昆明”来说,“一颗印”是他们内心深处最能拨动怀旧情愫的一种建筑载体。我在昆明一些老街巷游览时,感觉昆明人一度怀有矛盾的心理:一面承接着汹涌而来的现代社会发展浪潮,兴建了好多现代商贸大厦;一面又眷守着祖宗留下来的“一颗印”,迟迟不肯丢弃。比如东寺街,上个世纪这里还是一片“一颗印”建筑,但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发展,原来的老建筑渐渐消失在现代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望着鳞次栉比的商铺和熙熙攘攘的人流,老昆明人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复杂滋味。

  欣慰的是,我在昆明市内的顺城街,看到了很多“一颗印”老建筑。此时游客稀少,正适宜我慢慢地欣赏和品味。信步推开一栋院门,探寻“一颗印”的奥秘。院主人是位穿着蓝衣、噙着长烟杆的老者,老人家听说我对当地的建筑模式颇感兴趣,便热情地领我到每个屋子转一转,同时介绍一下家里各种建筑构件的文化背景。这是一栋传统的“一颗印”,建筑格局采用的正是“三正四耳”。整个院落坐北朝南,门内有门,大门照壁上方残留着彩画,依稀可辨是“松菊梅兰”。跨过高高门槛走进院落,迎面正中央是“天井”,井台四周砌有条石且铺有石板,多年的风雨侵蚀,使条石和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光滑反光。廊阶下铺的均是青石板,约4米长、1米宽。院子是两层穿斗式木结构小楼。正房底层中央一间是客堂,专为接待客人用,左右为主人的卧室;东西两侧为耳房,耳房底层分别是厨房和猪、马牲畜栏圈。楼上正房中间是祭祀祖宗的“祖堂”,其余房间供住人和储存粮食等。堂屋门前挂有木匾,雕刻非常精美,有人物、花鸟,也有一些汉字,但由于年头久远,已辨不清字迹。走进屋内,地面铺着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平整、光亮、不打滑,凉爽、结实、不潮湿。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制作工艺均非常精巧,图案丰富,寓意“福禄寿禧、封侯拜相”。

  

  老宅的屋檐、门楣雕刻精美。

  坐在院中天井,一边与老人闲聊,一边四下里打量整个院落。院落的大门居中而设,门内有倒座和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最典型的格局!相对于正房和耳房而言,天井较为狭小,这也是为了有效利用空间。正房和耳房面向天井的方向,都挑出了“腰檐”——刚才看得粗略,没有注意:正房的“腰檐”称作“大厦”,耳房的“腰檐”和门廊的“腰檐”称作“小厦”。大小厦是连通的,便于人们雨天穿行而不会被淋到。整个院落房屋高,天井小,大小厦深挑,可有效避免强光直射,而正房和耳房的双坡顶设计,则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墙高耸,远观恰如欧式城堡一般!听罢老人一介绍,我更加深深叹服于昆明人的精巧与智慧了!

  在昆明小住的日子里,我又到回民街转了转。回民街内的很多老铺子还是过去的老样子,没有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临街院落的“一颗印”建筑也有一些,从街上走过,各式各样的雕花木窗映入眼帘,我很喜欢这种因岁月的剥蚀而显出的沧桑感,它至少是一种文化的古老印记。在回民街遇到一位中年人,他正在装修家中的老房子。他说他收购了一些老式门窗等建筑物构件,用来装修他们现在的老房子。他说,这里是他们世世代代的家,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他们自己不能丢了自己的根!

  是的,厮守固有的民族文化,让它消失得尽可能地慢一些、再慢一些吧!虽然“一颗印”在昆明地区越来越少,但我坚信:在昆明人的心目中,永远驻着那闪耀古朴光芒的“一颗印”!

  (文/图 钱国宏)


原文链接:http://www.sczx.gov.cn/content-22e4b4fbce854a6e9a877cc6b7803b42-2c93ea827ce9cb8c017d36ee0d8c07b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