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见证中华文明的“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读《分水岭》

发布时间:2021-11-13 来源: 四川省政协委员会办公厅 作者:佚名

  

  赵晓梦的长诗《分水岭》(《作家》2021年第11期),以其意脉流动、波澜开阖的诗句,令读者的思绪飞越万水千山,萦绕在长江与黄河上游的分水岭,在这里静静地感受它所一直见证的那绵延千年、沉浮跌宕的中华文明的气脉。

  

  在诗人眼中,中华大地上那孕育了充满活力的华夏文明的自然万物,也充满着强大的生命能量和情感力量。因此诗人选择将视角放置于天地自然,从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中呈现中华文明初生、成长、遭遇劫难又在死灰中涅槃重生的过程,分水岭便是这一视角的支撑点,因而它便具有两重身份:既是承托中华文明生命的载体——中华大地的一部分,又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的见证者。在分水岭的见证下,自然万物的变化状态便成了中华文明各个发展阶段的隐喻:当长江与黄河发源于积雪融水之初时,细水渐渐流淌于沼泽、湖泊,“旧年的积雪大面积地脱离山体”“盆地与高原握手言和”“最初鸟叫的声音/落叶的声音细沙的声音也是水滴石穿的声音”……呈现着中华文明初生的稚嫩状态。它们由西向东流淌,所到之处蔓延出生命和文明的筋脉:青铜、陶器、三星堆、良渚、殷墟……展现着文明自由而茁壮的成长;中上游河岸地势高险,长江与黄河咆哮地冲决而下,诗歌的基调亦由此开始抑扬顿挫:“闯过瘦金体的激流险滩”“‘无垠的泽国’天却不亮”“黎明就要在高寒湿地的睡眠上重新绽放”……它们同时昭示着中华文明遭遇危机、苟延残喘而又挣扎着从死灰中苏生的历史过程;而当长江与黄河一路奔腾绕过险滩,来到中下游平原时,便开始缓缓地盘桓流淌:“在天边的大草原上走出阴阳乾坤图”“格桑花因为有了河曲马开得更加自由”“湛蓝的天空下鹰的翅膀缓慢丈量草原的辽阔”“飞机的轰鸣把松茸和牦牛奶送到城市餐桌”,与平缓的流水相伴而生的明亮开阔而又融入了现代元素的自然景观,在此时呈现出了中华文明开放蓬勃的发展态势。至此,全诗各个部分的基调也巧妙地与长江黄河的流势以及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诗歌也由此而具备了丰富的层次感。

  诗歌的第三到第六段,诗人将放之于自然的视角与历史叙事相结合,展现了那段中华文明气息奄奄,挣扎着从死灰中苏生的过程。历史叙事的加入,也让诗歌的内容更显厚重和深刻。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分水岭又见证着那些“衣衫褴褛的身影”,承受着饥饿与死亡,烈日和狂风暴雨,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那把“曾经烧出陶罐烧出青铜的火”,终于没有熄灭,他们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扭转了中国革命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而在这万里长征中铸造出的长征精神,不仅为中华文明涂抹了一层鲜红又庄严的底色,也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在分水岭的脚下,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长江与黄河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拯救中华文明命运的长征之路由东向西逆流而上,贯穿于诗歌中的明线和暗线在此微妙地交汇,让这首中华文明的传奇读来更显荡气回肠。

  借着分水岭的“目光”,于天地间游目骋怀,穿越历史的尘沙,一同见证与思考着中华文明的盛衰荣辱,浮沉跌宕。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从冰山积雪融化成的一滴水,到“蛟龙”入海、“嫦娥”奔月、“神舟”升天……它走过了命运的千山万水,历尽了“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它的身上沉淀着厚重的年轮,这一切都建构着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如今它朝气蓬勃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一端连接着传统,一端连接着现代。正如诗人所反复提及的“阳光还在三米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从借着分水岭的“目光”看中华文明,到让我们自身成为“分水岭”。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于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中为中华文明的走向开辟崭新的路径,永远不忘初心追逐“三米之外的阳光”。

  (庞锦清)


原文链接:http://www.sczx.gov.cn/content-22e4b4fbce854a6e9a877cc6b7803b42-2c93ea827ce9cb8c017d12c665d1043a.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