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成都的“李庄”:青白江曾家寨子

发布时间:2021-11-05 来源: 四川省政协委员会办公厅 作者:佚名

  

  抗日战争期间,地处川南的宜宾李庄成为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10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迁驻李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云集李庄达6年之久,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先后迁回原处。这些学府、科研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内迁,为当地留下了丰厚的人文财富.李庄也因此成为一个中国抗战文化的标志性景区。

  

  

  曾家老寨子是铭贤学校的校本部。

  

  在川西坝子,也有一个李庄式的地方,那就是青白江的曾家寨子(原属金堂县)。在抗战时期,曾家寨子接纳了一所内迁学校——山西铭贤学校。当年的学生从山西来到这里,在山环水抱、鸟语花香中度过了几年难忘的时光。数十年后,当年那些学生皆已白发苍苍,他们中有不少人曾回到曾家寨子,凭吊过去的岁月。

  规模宏大:曾家寨子参考了王府形制

  不久前,笔者来到青白江城厢镇前锋村13组水浸坝,清代巨商曾秀清为曾家的大儿子——曾家榜修建的“新寨子”就位于这里。寨子建在很大的川西林盘里,四周都是苍翠的竹木围合。曾经十分气派的“新寨子”,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已经看不出昔日的恢弘面貌。问当地人,从旁边的小路进去,就到了寨子里。一个长约20米、宽约10米的院坝出现在眼前。四周的房屋,还能看出条石砌的基脚,上面是很大块的泥砖修建的土墙。从左面的一道圆拱门进去,只见通道里放着一台破旧的风簸机,再往里走是一个小天井,天井里有一个巨大的石缸,上面堆满各种花草,平添了几多雅致。一些窗棂、门扇上精致的木雕和宽大的院坝,透露着曾家当年富甲一方的气势。

  曾秀清为了新屋气派,专门花重金聘请北京的建筑工人,按照某王府的形制修造,工程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完工。这一年是中国命运多舛的一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咸丰帝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议和,与英国、美国、法国、俄国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列强不满足于《天津条约》规定的权利,蓄意重新挑起战争。曾家新寨子就是在国运衰微的大背景下修建起来的。

  曾家新寨子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100平方米,建筑高度6米,为木质穿斗式屋架、小青瓦屋面,配以弧形石门框、圆石柱和条石基脚。近十代曾氏后人在此居住。现存房屋16栋(其中现代建筑6栋),水井一口。该建筑是地方传统民居式建筑群的典范,是研究清代中期建筑艺术和清代巨商曾秀清在当地活动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残损房椽上的精致木雕依然可以想象当年寨子的辉煌。

  

  在抗战时期作为山西铭贤学校内迁校舍的曾家老寨子,离新寨子不到10公里,一条柏油马路可以直达。天气甚好,蓝天白云下,庄稼绿油油的,曾家老寨子离马路不过百米,政府在路边打造了一溜文化墙,用老照片和文字,讲述抗战岁月里铭贤学校在此办学的往事。铭贤学校,是山西农业大学的前身,由孔祥熙创办。

  在老寨子的原址上,曾经用作学校操场的大坝子被重新打造,恢复了“师莲池”——1840年曾秀清修建寨子时,在扶风楼下挖掘水池,遍植莲花,并示后人以莲花为师,能保持高洁的品行,出污泥而不染。

  置身此地,仿佛看到当年那些远道而来求学的学子们,在操场上奔跑,在绿荫下阅读,在小河边散步……战火纷飞的年代,日军的飞机曾多次飞到成都重庆狂轰滥炸,谁也不曾想到,在成都远郊的原野上,还有这么一所学校,有这么多学子在奋发读书,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年,铭贤学院迁回山西时,将全部校产无条件送给当时的金堂县,愿意留在金堂上学的学生继续在这里读书,校名改为金堂私立蜀贤中学,继续招收学生至解放后学校与其他学校合并。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曾家老寨子的房屋大多倾圮,原址被一道长长的围墙围住,只能从旁边房屋的阳台上进行观察:曾传出朗朗书声的房屋,如今乱瓦遍地、梁塌柱倾、杂草丛生,早已没有过去的繁盛景象。众多房屋中,只有抗战时期任金堂县参议长的曾绍琪幼年时期读书住过的“抱朴居”,以及先后创办金堂师范讲习所、至善小学、城厢中学的曾昌江故居“镜台居”目前还保存得尚好。这样的景象与当年铭贤学校办学的热闹场面,很难能联系起来。我们只能从城厢老人的讲述与历史资料中,探寻这个李庄式老寨子的故事。

  文旅价值:庄园类建筑的标本之一

  曾家寨子由道光时期的当地富商曾秀清及其子孙主持修建,前后历经了40多年。四川曾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在老寨子念过书的八旬老人曾国枢透露,曾家寨子建筑群由四个寨子组成,先后修建于1830年至1873年,历经清道光、咸丰到同治中期。据当地的曾家族谱记载,曾秀清是被儒家尊为“宗圣”的曾参的后裔。

  目前还没有多少资料能反映曾秀清当年是怎么发家致富的,但当地老人在讲述中,常会提到他曾经从事过白蜡经营。故乡在青白江城厢镇的著名学者流沙河先生,就曾经讲过新中国成立前的商人贩卖白蜡的情况:白蜡具有止血生肌、治疗疮疡久溃不敛等作用,是一种名贵天然药物原料,市场需求稳定。白蜡是制作香蜡等的重要材料,以前的人们拜佛敬神活动多,对香蜡的需求量非常大。白蜡的生产难度较大,需要放养白蜡虫,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产量较小,所以物以稀为贵,不少商人就靠贩卖白蜡发了家。曾秀清不但贩卖白蜡,还买卖粮食、川椒,进行多种经营,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赚了很多钱,每年都买田地,在姚渡镇上买街房数十间,有“曾半街”之称。

  

  

  铭贤学堂。

  

  随着子孙后代人数增多,曾家老房子住不下,家人分住几处,曾秀清觉得这样不利于对子孙的管教,决定在姚渡镇重新修建住房。他派人从灌县(今都江堰市)、金堂采买木料、石材,并就地烧制砖瓦,请手艺精湛的匠人施工。10年时间修成了建筑面积达40亩的曾家老寨子。这就是我们在姚渡镇看到的老寨子,当年寨子外挖了深水沟,相当于“护寨河”,有安全防护作用,也便于寨内的人取水。

  进出寨子的大门铺了桥,寨子从内至外分居住区、生活区和防卫区。曾家老寨子居住区周围的墙是用峡石礅砌成的,8尺高,上面砌土坯,全高一丈,厚5尺。生活区内有大小天井36个,瓦房超过400间,花园4个,还有戏台子、仓房、碾坊、猪牛舍、荷花池和消防池。防卫区在最外层,因当年这一地域匪患较为严重,为防备匪患,寨墙四角都建有炮楼,可以形成交叉火力,使一般的小股土匪不敢觊觎。其余三个寨子的分布格局与老寨子大同小异。其中水浸坝曾家新寨子最大,占地60亩,现在保存也相对最好。

  据一位多年从事文旅规划的专业人士说,曾家新老寨子的建筑和历史都很有代表性,其寨子的建筑形制,是川西地区庄园类建筑的不可多得的“标本”,能为研究该类建筑和生活形态等提供很好的参考。如果当地能够利用起来,对原址进行修缮与开发,结合乡村旅游,有可能成为成都的一个新景点。

  9年办学:铭贤学校在青白江

  山西铭贤学校是山西农业大学的前身。1907年,孔祥熙在山西省太谷县创办的铭贤学校,是一所私立学堂,由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校友基金会出资设立。学校设有小学部和中学部。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即将变为战场的东部地区有不少学校相继内迁大后方。1937年10月,山西铭贤学校也决定搬迁,从山西运城到河南陕县,再从陕县经陕西西安、汉中、沔县(1964年改名“勉县”),最后到四川。途中,有多名师生在日军的枪弹下伤亡。铭贤学校200多人内迁到四川后,却面临找不到校址上课的窘境。当时学校董事长孔祥熙知道后,忙委托于右任帮忙寻找校址。于右任曾在城厢镇居住,他的好友、曾家后人曾道(成都高等学堂毕业,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留学期间参加同盟会),在了解到铭贤学校的情况后,与金堂县参议长曾绍琪商讨了一番,考虑到老家寨子房屋多,场地宽敞,族人也没有全部用完所有场地,如果每家每户“挤一下”,可以把寨子腾出来。作为回报,曾家孩童入学可以免交学费。二人召集族人商议后,各户都支持这个决定。这样,很快腾出300多间房屋。

  1939年4月,铭贤学校的师生在曾家老寨子安顿下来。曾家老寨子由老寨子和上新寨、下新寨组成,老寨子是铭贤私立学校的中学部,有办公室、教室、女生宿舍、男教师宿舍、图书馆、学生社团院、病生疗养院。大院前侧,还有一个很大的运动场和器械运动场。曾家祖堂被改成了大礼堂,学校举行集会、学生考试都会选在这里。

  上新寨背后开辟成一个大运动场,有100米和400米的跑道、足球场,以及铁饼、铅球、标枪投掷场和跳高、跳远场地。这个大运动场也是铭贤学校每年举行中学生运动会的地方。下新寨有两个毗邻的大院子,一个院子供小学部使用,院子里也有一个大礼堂,学生在此晚自习。

  

  

  1947年铭贤学校中学部高初中生毕业合影照(首排左起第八人为曾道)。

  

  除了从山西太谷搬过来的学生,当地和外省又陆续有学生入读,高、初中学生由最初的200多人,发展到800多人,每年高中毕业100多人。1940年,校董会在中学的基础上增设农工专科,有教授11人、教员10人、学生58人,农工两科共分6个系。1943年,铭贤学校改建为“铭贤学院”,由专科改为本科,学制也从3年改为4年。其间还有不少外籍教师来授课。

  抗战胜利后,1946年,铭贤学院迁回山西,校方与曾道及金堂其他人士协商后决定,将全部校产无条件送给金堂,愿意留在金堂上学的学生继续在这里读书。1946年下半年,曾道将校名改为金堂私立蜀贤中学,继续招收学生至解放后学校与其他学校合并。据当地老人回忆,铭贤学院迁回山西之后,蜀贤中学与小学部改为铭贤高等小学,都迁往了青白江城厢镇。

  在成都市档案馆,笔者查阅到几份证书:一份是民国36年(1947年)元月由蜀贤中学代理校长徐正衡签发的古蔺县人朱成璧的“蜀贤中学毕业证”;另一份是蜀贤中学校长曾先正签发的内江人王守诚的“蜀贤中学毕业证”。还有一份编号为1633的民国37年(1948年)7月校长贾炳麟签发的证明,上书“私立铭贤中学修业证明书——查学生屈熙系四川省泸县人,现年十七岁,曾在本校高中第十八班修业五期,特予证明。”

  从这些毕业证和修业证明书可以看出,当时的铭贤学校与后来的蜀贤中学,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其招生范围还是很广的。我们不知道这些证书上的学生后来都去了哪里,但他们在抗战时期孜孜求学的身影,却永远定格在了这块热土之上。

  曾家老寨子还保存着一张完好的老照片,摄于1947年,是当时留在金堂继续读书的原铭贤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班合影。曾道身穿长衫,坐在中间,表情肃穆。背景是曾家老寨子的正门,上面画有门神,两旁的对联曰:“怅怅不能辞,秋月春风等闲度;去去勿复道,登山临水送将归。”

  (雷位卫)

  


原文链接:http://www.sczx.gov.cn/content-22e4b4fbce854a6e9a877cc6b7803b42-2c93ea827ce48cb4017ce8f22bf500c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