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时评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委员履职 > 正文

王维莎委员:穿越千年去看戏

发布时间:2021-10-09 来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作者:佚名

  

  据同心苑 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

  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

  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

  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

  宋韵文化美在哪里

  如何感受宋韵文化之美

  国庆假期

  “同心苑”特别推出

  “我眼中的宋韵之美”

  约请浙江各地

  对宋韵文化有独到见解

  和深入研究的政协委员

  从不同视角

  品味

  风雅“宋”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

  海宁市政协委员

  市文化馆馆长

  王维莎

  走进源于南宋时期

  至今仍保存着南宋遗韵的

  海宁皮影戏

  委员名片

  王维莎,海宁市政协委员,市文化馆馆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法国电影史学家、影评家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把中国皮影戏称作电影的先驱。欧洲的电影史学家浑司楼在《人们的剧场》一书中写道:“有声电影的来源,不能不推中国皮影戏为开山之祖。”

  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世界文化和艺术界的瑰宝。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形成多种多样的流派。在浙江,海宁皮影戏独树一帜、闻名于世。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将历史的年轮回推到宋代,那时候的皮影戏就已十分盛行。早期皮影戏传播有两个中心,一是北宋的汴京,以纸影为代表;二是南宋的临安,以“绘革社”皮影为代表。

  宋室南迁后,国家的战略重心南移,定都临安(杭州)。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商业迅速繁荣,市民阶层的力量逐渐壮大,对民间娱乐的需求急剧增长,戏剧及各种技艺的繁荣,成了当时临安市井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临安城里瓦舍勾栏遍设,南宋周密所著《武林旧事》卷二《元夕》中,便记载着当时临安城皮影戏的盛况:“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此类不可遽数也。”

  如今的海宁市一带在南宋时期属临安府盐官县,海宁皮影戏源于南宋时期,是宋室南迁政治波动下在江南地区播下的文化种子,是刀光剑影交错年代里南北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的产物,是中国皮影序列的重要分支。

  皮影戏在海宁落地生根后的800年里,海宁皮影至今仍留存着“重彩绘,少雕刻”的临安皮影“绘革”的遗风。

  在唱腔上,海宁皮影戏融合了当地本土曲调,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目前众多剧种中,为数不多的还保存着南宋遗韵的剧种之一。

  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寻觅已成绝音的南曲,而海宁皮影中恰恰原汁原味的保存着,这无疑对研究古音南曲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海宁皮影在演出传统剧时,必须在银幕上设置一个固定的布景,如宋代豪门的摆式,上悬宫灯,旁设狮子一对,一副活脱脱的南宋豪府景象。这在全国的皮影剧队中独一无二。这也是到目前为止,还保留南宋风格的最完整最古老直观的传承见证。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著名皮影戏研究专家魏力群先生,在回复海宁皮影戏老艺人沈胜标同志的信中这样写道:“海宁皮影戏是南宋皮影戏的直接传流,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影子本是没有灵魂的,是光复活了影。海宁的皮影人物设计,将浓厚的江南水乡剪纸艺术融入其中,利用光源透过皮影,使影人更接近人的肤色,表演更具真实感。

  千百年来,作为深受百姓喜爱的娱乐活动,皮影戏这门古老的技艺陪伴无数人度过了欢乐的时光。继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2011年底,海宁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海宁皮影戏虽历经社会变革、时代变迁,却仍一直保持着本乡本土、原汁原味的江南风格及南宋遗韵,在新时代更显古老剧种的独特魅力。


原文链接:http://www.zjzx.gov.cn/wyfc/wytlz/content_102987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时评网 zxsp.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